一、前言
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代表每5人就有一位高齡者(65歲以上),此現象也伴隨失能與失智的人數將逐漸提高。高齡者因病不願外出就醫的原因之一為對陌生環境的不熟悉而產生不安全感,且不友善的公共設施如道路、燈號與大眾運輸等,將增加高齡者外出的障礙。衛生福利部自2024年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目的是提供急症病人適當的居家醫療照護以替代住院的服務,進而提高醫療資源的有效應用;及減少照護機構住民因急性問題往返醫院,以提供適切的急性照護等;其目標是提升高齡者與行動不便者就醫的便利性與醫療的可近性。
同時觀察世界人口組成變化,聯合國報告指出2050年將出現每6人中將一位為高齡者。因此,世界各國等先進國家已發展出居家醫療照護等措施,例如:以遠端醫療與智慧型穿戴作為輔助,進行健康監測與遠端醫療的服務,以預防性護理,降低疾病的發生率;並以患者為中心提供個人化的醫療服務。前述方式為結合科技應用,以提升居家醫療的服務效率與提供創新的照顧模式。以下就醫療技術適用於居家照護與遠距醫療之創新科技案例進行簡介。各項案例摘要請參閱圖一。
二、創新案例
(一)家用血液檢測平台
開發廠商:SiPhox Health
全球罹患慢性疾病的人口逐年攀升,而罹患慢性病患者需定期檢測特定的血液指標,以追蹤健康狀況。現行的醫療院所血液檢測程序繁瑣且需要較長的等待時間。SiPhox Health利用積體光子學(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 PIC)的矽光子技術(Silicon Photonics),以更快速、低成本的方式,取代當前臨床診斷中耗時且昂貴的血液檢測。其內建的矽光子晶片,可量測約50種與慢性病監測相關的生物標記物,例如:促甲狀腺素(TSH)、皮質醇(Cortisol)、糖化血色素(HbA1c)、血紅素(Hemoglobin)、各類荷爾蒙及發炎指數等,適用於體重管理、心血管健康、情緒調節與睡眠品質監測等。使用者可在公司網站上填寫問卷,依個人健康需求(如壽命延長、減重、心臟健康、代謝健康、睡眠與情緒管理等)設計個人化檢測目標,進行量身訂製的檢測套組,並透過郵寄方式配送至住所,使用者僅需刺穿手指取一滴血,即可獲得實驗室級別的檢測結果。每套檢測盒隨附綜合測試配件(如:酒精棉片、止血貼、無菌紗布、專用採集袋及測試卡等)。這一技術不僅適用於一般家庭健康監測,亦具備在農村及醫療資源匱乏地區推廣的潛力。目前SiPhox Home雖已開放線上購買,但尚未獲得臨床認證,故僅供研究使用。
(二)遠距心臟健康追蹤及監控人工智慧平台
開發廠商: SafeBeat Rx
心臟衰竭為全球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根據美國心臟衰竭協會(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 HFSA)統計,美國約有650萬名20歲以上之成人患者,且每年新增病例超過96萬例。傳統監測方式多侷限於住院期間,患者一旦出院,醫師便難以即時掌握其病況,導致重複住院與延誤治療。因此,SafeBeat Rx開發一款 AI 驅動的遠程心臟監測與分析平台可與 FDA 核准的心臟監測設備整合,包括移動心電圖、植入式裝置及行動式感測器等,並透過雲端 AI 模組進行資料判讀與分析。該平台能提供醫師即時呈現患者生理狀態,並依據演算法提供具可解釋性的建議,例如調整利尿劑劑量或建議是否應入院治療,協助醫師做出更精準決策;此外,該平台亦提供醫師以手機操作,讓醫師在任何環境下皆可存取患者資訊,為心臟病慢性照護帶來高度行動性。
(三)專為女性健康需求設計的智慧戒指
開發廠商: Movano Health
隨著女性健康意識日益提升,市面上針對女性需求的智慧穿戴裝置卻相對稀少,且缺乏準確性與舒適度。Movano Health推出專為女性打造的健康追蹤戒指,結合醫療級精準度、人工智慧分析與時尚造型,協助女性日常健康監測與風險預警。智慧戒指Evie Ring具備心率、血氧、呼吸頻率、體溫、活動量與生理週期等多項健康監測功能,並整合專利獨家RF技術與AI分析,支援App應用程式,提供醫療級視覺化數據與個人化建議。Evie Ring已於 2024 年獲美國 FDA 510(k) 認證的脈搏血氧測量功能,成為少數具備臨床等級精度的穿戴裝置之一。目前競爭對手包含Oura(芬蘭)、WHOOP、Google與Apple等,但Evie Ring強調女性導向與臨床級精準性,透過FDA認證與AI推論模型區隔市場。此外,Movano 也計畫將其RF系統晶片拓展至血壓量測應用,並與臨床試驗機構和遠距照護業者的協商合作,進軍B2B醫療市場。
(四)監測神經活動之穿戴式裝置
研發機構:麻省理工學院
神經元為人體中負責傳遞訊息的重要細胞,負責協調多種生理活動與器官功能。雖然目前對上皮細胞、間質細胞及內皮細胞等單細胞已有很多研究,但由於神經元的單細胞包含複雜的軸突與樹突結構,使其不易被分離研究。因此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一種可注射、無線、次細胞尺寸的可穿戴裝置,可精準包覆神經元並即時監測其生化與電訊號活動。此裝置以偶氮苯聚合物(Azobenzene Polymer)製成,具備光刺激回應特性,可在光照下自動捲曲為微型管狀結構,包覆在神經元軸突或樹突上,進行長時間的生理監測。該裝置無電池、無線設計亦能透過體外光源進行非侵入式操控,降低傳統植入式設備造成神經損傷的風險。該裝置採用軟光刻印技術製造,能在無塵室環境中大量生產,具備高度規模化潛力。目前該技術雖處於開發與研究階段,且仍需進一步驗證其於動物體內的生物相容性與穩定性。
(五)周邊視力損傷的居家診斷與監控眼球追踪軟體
開發廠商: Peripherex
青光眼為視神經退化性疾病,根據青光眼研究基金會(Glaucoma Research Foundation)的資料,美國有超過300萬人患有青光眼,但只有50%的人發現,青光眼患者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患者往往在視野受損時才察覺異常,錯失黃金治療期,因此仍有10%的青光眼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仍然會失去視力。傳統視野檢測須患者至醫療院所使用專門儀器設備檢測,為降低診斷延誤與提升視野保健可近性,Peripherex推出一套可於網頁與居家操作的眼動追蹤軟體,透過筆電或平板內建之攝影機,而毋需另外增加硬體設備或是VR裝置,患者即可在家利用些許時間(每隻眼睛花費2至3分鐘),即能完成視野測試,並自動將結果回傳臨床醫師進行判讀與病況追蹤,除有助於早期發現如青光眼等視神經退化性疾病,也特別符合高齡族群與行動不者的需求。
(六)用於帕金森氏症早期診斷和管理的穿戴式設備
開發廠商: Paragit NeuroTech
帕金森氏症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目前臨床診斷多仰賴醫師以主觀標準量表判斷症狀,導致初期症狀常被忽略或誤診。為改善診斷準確性與病程追蹤,Paragit NeuroTech 推出 Paragit Sleeve一款穿戴式肌肉活動感測袖套,結合AI分析與雲端平台,協助醫師早期辨識帕金森氏症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治療建議。該袖套採用布質設計,輕巧且可貼合穿戴於小腿或前臂,內部具有一記錄器與專屬的接受器,可即時量測運動和肌肉活動之數據。其獨特的電路可主動補償動作引起的訊號失真與阻抗異常,以及可偵測出因藥效減退導致的出汗變化。此外,所有數據皆自動上傳至雲端平台進行AI計算,產出針對僵硬、震顫、動作遲緩與不自主運動等帕金森典型症狀的客觀分數,而有助臨床醫師即時調整治療策略。Paragit技術已拓展應用至阿茲海默症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等神經退化性疾病領域,在可穿戴醫療裝置與AI診斷趨勢下,將可改變帕金森病患的日常監測與照護模式。
(七)過動症手機應用程式
研發機構:哈佛醫學院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 ADHD)不僅是孩童疾病,也廣泛影響成人族群。根據注意力不足障礙協會(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ssociation)統計,全球約有2.8%的成人罹患ADHD,並伴隨情緒障礙、焦慮、成癮行為與意外事故等問題。然而,儘管刺激劑類藥物是治療ADHD的常見方式,用藥依從性不足仍為治療困難的主因。為提升ADHD成人患者的用藥與生活管理參與度,哈佛醫學院團隊開發出一款智慧型手機數位健康應用程式,結合用藥與處方提醒、教育內容推播與生活建議,透過簡訊推播技術,協助患者日常提醒與知識教育,並強化其自我照護能力。與一般健康應用程式不同,此應用程式具備被動化設計,不需登入或密碼即可運作,讓患者輕鬆接受服務,特別適用於醫療資源不足或低收入族群。此外,平台內容結合ADHD專屬的教育內容與藥物提醒,進一步提升資訊的個人化與實用性。目前此技術尚處於開放性試驗階段,亦無公開專利資料。但具備推廣至醫療資源缺乏地區與低收入族群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