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OECD全球建築減碳策略與趨勢分析

OECD全球建築減碳策略與趨勢分析

楊侑馨、陳志維/ 發布日期:2025/08/27/ 瀏覽次數:106

一、全球建築減碳簡介 

建築物是全球二氧化碳(CO₂)排放的主因之一。隨著城市化加速,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新增25億城市人口,這也意味著未來建築需求將大量集中在都市與周邊地區。若未能及時採取永續對策,建築業將加劇碳排放鎖定效應,導致氣候變遷問題惡化。

然而,建築減碳的過程並非易事,尤其在既有建築領域。以歐盟為例,1945年前建造的建築仍佔總建築數的23%。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仰賴政府政策介入,包括補助、稅賦減免與政策誘因等。針對新建築,除了納入節能設計外,更應關注建材本身的碳足跡。從設計初期就採用低碳建材,並將整棟建築的全生命週期碳排放納入考量,以減少整體環境的影響。
 

二、全球建築減碳目標及追蹤系統現況

目前已有54%的國家在其「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中納入與建築相關的氣候承諾,主要聚焦於零碳排、再生能源與全生命週期碳管理。此外,有46%的國家訂定了淘汰建築用化石燃料 (如石油、天然氣、液化石油氣) 供暖與冷卻的目標。以英國為例,政府規劃在2035年前全面淘汰加熱系統中的化石燃料,並積極推動熱泵的普及與成本降低。

然而,儘管大多數國家已有建築減碳的大方向目標,實際設立具體量化目標的情況仍有限。調查顯示,只有29%的國家為熱泵設立明確數量目標,針對屋頂太陽能板(rooftop PVs)設定目標的國家佔14%,而設定建築隔熱(insulation)目標的則僅佔11%。其中,荷蘭的表現較為突出,為各項具體減碳措施均訂有明確可量化的指標。

在進度監測方面,OECD指出,全球地方層級進度追蹤機制相對薄弱,仍有54%的國家缺乏地方建築減碳的監測制度。然而,南韓的做法具有示範性,其中央政府每四年會發布《綠建築協調支援計畫》,透過四年期政策指導、年度評估與公開透明機制促進地方政府推動節能綠建築。
 

三、數位科技做為建築減碳的關鍵工具

建築產業中,資料常因轉交、管理不善或根本未被蒐集而遺失,導致建築各階段的能源資料難以串接。數位科技有助整合資料、提升能效與創新(圖一):

(一)能源效能監測與回報系統(Energy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Systems)
這類系統可用於即時追蹤與分析能源使用情形,技術包含智慧電表、即時監控、數據分析與系統回報機制。例如,倫敦推出「Be Seen」計畫,依據《倫敦都市計畫2021》,要求所有大型新建與翻修案在規劃、施工到實際使用階段,全面回報能源消耗數據,以達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此機制讓開發商、政府與使用者能持續追蹤效能並進行調整。

(二)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
BIM是一種能夠建立建築3D數位模型的工具,整合物理與功能特性,讓施工與設計更透明。丹麥積極推廣BIM以配合建築環保規範,自2023年起,幾乎所有建築許可申請都需附上全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並限定每平方公尺每年最多12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排放。瑞典亦透過立法與國家計畫推動BIM普及,包括「Nationella Riktlinjer」與「Smart Built Environment」計畫,旨在提升建築流程的永續性與效率。

(三)整合式資料平台(Integrated Data Platforms, IDP)
IDP與BIM不同,其核心在於資料整合與雲端管理,透過網頁介面集中各階段的建築資料,促進透明化與即時決策。例如,比利時的「Woningpas」為每棟建築提供數位建築護照,整合行政資料、技術規格與能源效能數據。法國的「建築國家資料庫(BDNB)」則整合超過20個公共資料庫,涵蓋2,700萬棟住宅與商業建築,並提供向量化3D建築資訊、即時性能監測,成為政策與策略擬定的重要依據。

 

四、現今政策重點趨勢

針對未來建築減碳政策的發展方向,OECD調查指出,各國的政策優先順序正在出現三大轉變:從新建築轉向既有建築、強調材料的全生命週期碳排 (embodied carbon) 與循環利用,以及從供暖導向冷房需求的調適。

(一)政策重心轉向「既有建築」
目前僅有39%的國家將既有建築列為政策優先對象,但調查顯示,未來將有76%的國家改以既有建築為首要目標,代表一項重大轉向。與此同時,原先重視新建築的國家比例將從43%降至19%。

這項趨勢顯示各國逐漸意識到老舊建築的碳排與能效問題,正是實現建築減碳目標的關鍵瓶頸。以下為政策重點將從「新建築」轉為「既有建築」的代表國家:比利時(佛蘭德地區)、加拿大、哥倫比亞、法國、以色列、日本、立陶宛、菲律賓、新加坡、西班牙、泰國。

(二)關注材料碳排與循環經濟
另一項重要變化是對建築材料的全生命週期碳排(embodied carbon)與循環性(circularity)的關注大幅上升:優先關注「材料碳排」的國家從18%提高至46%,而將「材料循環性」列為優先的國家從14%躍升至64%,顯示各國政策正在由營運階段的能效轉向涵蓋建材製造、使用與回收整個生命週期。

(三)由供暖轉向冷房應對
隨著氣候變遷與都市熱島效應加劇,部分國家開始將政策重點從傳統的供暖,轉向冷房與降溫需求管理。如芬蘭、法國、義大利與英國等國,未來將更關注冷房效率與設計調適。重視「被動式設計」(如遮陽、通風等降低冷房需求) 的國家比例,將從目前的21%提升至32%;此外,冷房需求日益升高的「冷房日數」(cooling degree days)為各國轉向冷房政策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在都市區域。

 

五、建築減碳城市案例

城市正成為推動建築減碳的先鋒。根據2024年OECD調查,有54%的國家表示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工具,比中央政府更具企圖心。早在2022年,OECD即發現88%的城市與地區要求比中央更高的建築能效標準,此趨勢正持續升溫。

城市面對的氣候條件與資源基礎不盡相同,因此建築解決方案亦須因地制宜。例如,有些地區能利用工業餘熱建設區域供暖系統(district heating),如港口或資料中心;其他地區則較適合使用太陽能板與熱泵進行電氣化。地方政策環境的差異,也會影響政策執行效果,因此,了解在地條件是實現城市建築減碳的關鍵。

以下為三個優先實施建築減碳措施的城市案例:

1. 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
赫爾辛基率先於2023年6月起,對建築設定生命週期碳排上限,比全國計畫早兩年實施 (原定為2025年)。初期適用於多層住宅大樓,作為城市土地開發與建築許可的必要條件。
1.    新建案須符合:50年期碳排上限為16.0 kg CO₂e/m²/年
2.    須於申請建照階段提出碳排評估,並於完工驗收時更新數據
3.    評估依據為芬蘭環境部之低碳評估法與赫爾辛基市提供之技術指引

2. 加拿大.溫哥華(Vancouver)
溫哥華致力於2030年前將建築碳排降至2007年的一半,並推出「零排放翻修策略」(Zero Emissions Retrofit Strategy),針對大型商用與集合住宅進行限碳與通報要求。
1.    2023年起:10萬平方英呎以上的商業建築需申報能源與碳排資料
2.    2024年起:擴及同面積的集合住宅
3.    2026年起:強制碳排上限生效
4.    辦公空間:25 kg CO₂e/m²/年
5.    零售空間:14 kg CO₂e/m²/年

3. 日本.東京(Tokyo)
東京採取碳定價制度推動建築減碳,實施全國首個強制性排放交易制度(Cap-and-Trade ETS)。自2010年啟動,涵蓋大樓、工廠、熱供應設施等,佔大東京地區排放總量約40%。
1.    要求高碳排設施將排放量降至基準以下
2.    超額減碳可獲得排放額度交易(碳權)
3.    截至2021年,受管制設施碳排較基準年減少33%
4.    基準年為2002~2007年間任選3年平均值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