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2025年循環經濟市場之十大成長機會

2025年循環經濟市場之十大成長機會

楊侑馨、陳志維/ 發布日期:2025/07/10/ 瀏覽次數:133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耗竭與環境挑戰,循環經濟領域正湧現相應的關鍵技術與創新商業模式,包括難回收塑膠、廢輪胎、太陽能板等高潛力領域的新興回收再利用機會,以及數位工具、新商業模式與跨產業協作對加速資源循環轉型的關鍵作用。Frost & Sullivan報告歸納2025年循環經濟市場十大主要成長機會。
 


 

一、難回收塑膠的機械與化學回收創新

全球塑膠包裝廢棄物持續增長,促使難回收塑膠的創新回收技術發展。目前在塑膠回收處理上,仍以機械回收為主,化學回收則為關鍵輔助,適用於混合、污染或低品質塑膠。2023年全球機械回收市場達165.2億美元,預計2030年增至410.8億美元 (CAGR 12.7%)。化學回收雖目前佔比僅約1%,但預測2030年將快速成長至130.8億美元 (CAGR 41.5%)。其中,「塑膠轉塑膠」( P2P, plastic-to-plastic)商業化應用將成焦點。業界正導入高速光學分選、AI視覺辨識與機器手臂等智慧化技術,提升回收效率、分析廢物流與預測性維護。
 

二、廢輪胎資源化與價值回收

報廢輪胎因不可生物分解,長期構成固體廢棄物挑戰。然而,其蘊含橡膠、鋼鐵、碳黑與紡織纖維等高價值資源,有效回收能減輕掩埋壓力並創造經濟價值。2023年全球報廢輪胎產量達3,000萬噸,歐洲與北美積極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推動循環經濟。主要回收技術包括熱裂解與機械回收,熱裂解能在無氧環境下分解輪胎,產出輪胎衍生油 (Tire-Derived Oil, TDO)與回收碳黑 (Recovered Carbon Black, rCB),並分離鋼絲、紡織纖維。機械回收則可製成輪胎衍生骨材 (Tire-Derived Aggregate, TDA)用於道路建設,或橡膠顆粒用於瀝青鋪面、運動場。未來投資聚焦提升熱裂解效率、回收產品品質,並開拓穩定下游市場。
 

三、太陽能板回收與再利用

隨著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擴張,大量太陽能板正屆滿使用年限。IRENA數據顯示,2023年廢棄太陽能板約2.6萬公噸,預計2050年激增至7,800萬公噸 。這些模組不僅含高價值材料,也可能含鎘、鉛等有害重金屬,若處理不當將威脅環境與健康。歐盟已將太陽能模組納入《WEEE電子廢棄物指令》,透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EPR) 推動回收,目標2030年達成85%材料回收率與80%再利用率。當前回收重點是開發熱裂解、化學、機械分離或雷射等高效技術,以提取高純度的矽、銀與稀土元素。產業發展也聚焦於「可回收設計」,簡化模組解構與材料分離。此外,太陽能板二次應用市場具高度發展潛力,例如歐洲的 Circusol 計畫將報廢太陽能板再利用於於電動自行車(eBike)充電站或偏遠地區的離網供電系統。
 

四、再生包裝促進環境與品牌永續

在全球消費者環保意識提升下,再生包裝 (Regenerative Packaging) 成為企業永續發展關鍵。不同於傳統永續包裝僅減污減量,再生包裝更主動「修復環境」,例如促進土壤健康、提升生物多樣性、實現碳封存。此類包裝多以天然可再生資源(如海藻、蘑菇、農業廢棄物)或生物可分解高分子材料(如PLA、PHA)製成,能自然分解回歸土地,形成「循環閉環」。推動再生包裝有助於符合法規、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更能區隔品牌,吸引綠色消費者,提升忠誠度並創造新營收。企業應投入材料創新(如藻類、農廢基底)、擴建工業堆肥系統,並建立可重複使用的包裝平台,尤其在電商與外送產業 。
 

五、合金與金屬回收推動產業脫碳

在產業脫碳與降低原物料依賴趨勢下,金屬與合金回收成為循環經濟核心。2023年全球回收金屬總量約12-15億公噸。鋼鐵回收量最大,約6億公噸,回收率逾80% 。鋁與銅回收量分別為3,000萬與1,000萬公噸,回收率約70%與35-40% ,貴金屬與稀土元素回收需求亦增。儘管回收量增加,總體回收率相較原生金屬產量仍低,具高度發展潛力,尤其在高價值金屬與稀有材料領域。未來成長關鍵在於提升回收技術效率,特別是濕法冶金(Hydrometallurgy)與火法冶金(Pyrometallurgy)等高效提煉技術。同時,導入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與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DPP)等數位工具,追溯材料來源與流向,是實現金屬資源可追蹤與循環利用的必要條件 。
 

六、電子產品維修與再製之新商業模式

電子產品快速汰換導致電子廢棄物(eWaste)量持續攀升,2023年達6,130萬公噸,預估2030年將突破7,470萬公噸。這迫使製造商、零售商與再生業者轉型,導入新商業模式以減少廢棄、延長產品生命週期。許多原始設備製造商(OEM) 已採行「產品即服務」(Product-as-a-Service, PaaS) 與租賃模式,並透過回收、再製、維修服務推動循環經濟。例如HP與CISCO在產品設計階段即融入可再利用與模組化理念。數位技術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工業物聯網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IIoT)、感測器、雲端與區塊鏈,企業可追蹤產品全生命週期資訊,提升透明度與管理效率。這些數據可回饋維修、品管與二手市場發展,建立循環價值鏈 。
 

七、紡織品回收創新與二手市場成長

紡織業因高污染、高碳排,加上快時尚盛行,使廢棄衣物量急遽上升。2023年全球紡織廢棄物達9,390萬公噸,但回收率僅約1%。然而,纖維對纖維(fiber-to-fiber)回收技術突破、碳邊境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等法規推動,以及消費者環保意識與經濟壓力帶動二手服飾市場成長,將大幅提升紡織品回收效率。回收技術方面,棉與棉混紡多採機械回收,合成或合成混紡纖維則在化學分解與再聚合技術上快速進展。同時,二手市場正歷經數位化革新,線上平台提升商品品質與使用者信任度。訂閱制與產品即服務(PaaS)等模式興起,也使租借、共享、再利用日益普及,支援循環商業模式擴張。
 

八、數位工具(LCA與DPP)推動循環透明化

對產品全生命週期資訊揭露的需求,使「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與「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DPP) 成為推動循環經濟的核心數位工具。DPP提供產品及其組件的標準化集中數據,包括材料來源、生產與報廢途徑,顯著提升製造商透明度,並符合ESG與EPR等法規要求 。LCA則評估產品、服務或流程從原料到報廢的整體環境影響。兩者整合可協助企業展示產品永續性,贏得消費者信任,並符合法規。歐盟將於2026年起率先在電池產業導入DPP,預計2030年前擴展至30種產品。人工智慧(AI)與區塊鏈技術將自動化DPP與LCA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強化資料完整性與可追溯性。
 

九、危險廢棄物管理轉型與收益化

危險廢棄物管理正從「成本中心」轉變為「資源中心」的新模式。透過適當回收技術與制度設計,工業、商業、建築與市政系統產生的危險廢棄物不僅可降低環境與健康威脅,亦可釋放潛藏經濟價值。估計每年至少3,000萬噸危險廢棄物未被妥善處理,各國政府紛紛制定嚴格法規與鼓勵政策,促使企業投入回收再利用。高溫焚燒設施(搭配氣體淨化系統)是市場主流投資,技術層面則朝向熱化學轉換、熱裂解與電漿熱解等先進系統邁進,處理效率可達90%以上。危險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將與數位轉型緊密結合,透過智慧化平台、感測器與數據整合,提升作業透明度與效率。預估至2027年,全球危險廢棄物回收市場規模將突破80億美元。
 

十、紙類與紙箱回收升級與減廢創新

在包裝產業持續擴張的同時,紙類與紙箱廢棄物管理壓力日益升高。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 EC)預計,若無干預措施,至2030年包裝廢棄物將增加19% 。為此,歐盟推出《綠色新政》與《包裝與包裝廢棄物規範》(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Regulation, PPWR),明定2030年所有包裝需具備可重複使用或可回收性。這些政策推動企業開發創新材料與高效回收技術,以提升整體循環率。循環經濟成長方向包括:導入先進機械與化學回收設備提升纖維回收率;開發可分離且可回收的環保塗層材料;以及設計具生物可分解特性的包裝替代品。同時,數位化供應鏈的導入能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與回收追蹤能力,實現閉環式材料流 。此外,租賃、訂閱制與產品即服務(PaaS)等新商業模式,能擴展再利用與回收市場 。
 

總結

循環經濟成長主要受材料智慧分選與回收技術突破驅動,例如導入AI與機器人系統,能顯著提升效率與準確度。平台解決方案與資料分析,將強化資源流向透明化與營運效能。數位供應鏈亦加速跨產業材料回收整合,尤其針對塑膠、電子廢棄物、紡織品與車用廢棄物等高潛力領域。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