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2030年德國技術主權研究與創新框架計畫

2030年德國技術主權研究與創新框架計畫

張艾琦、張曉琪/ 發布日期:2025/08/01/ 瀏覽次數:79

一、前言

作為全球高科技貿易網絡的重要一員,德國高度依賴穩定的供應鏈。為避免受制於他國,確保關鍵技術的自主掌控,維護技術主權成為當前的重要目標。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MBF)[註]於2021年設立技術主權委員會(Council for Technological Sovereignty),成員涵蓋來自學術及產業界的關鍵技術專家,該委員會對具前瞻性、跨領域與具長期戰略重要性的技術提供建言,並多次參與技術主權框架計畫之制定。2025年,BMBF發布「2030年德國技術主權研究與創新框架計畫」(Framework Programm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or Technological Sovereignty 2030, 簡稱FITS 2030),對現有的資助方式重新定位,以強化德國的技術自主與創新能力。
 

[註] 2025年5月起,聯邦教育及研究部改組為「聯邦研究、技術與太空部」(Federal Ministry of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Space, BMFTR),教育事務則移轉至「聯邦教育、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部」(Federal Ministry for Education, Family Affairs, Senior Citizens, Women and Youth, BMBFSFJ)。

 

二、主要目標 

FITS 2030涵蓋研究資助、基礎建設支持、創新能力提升及關鍵領域人才培育等,主要目標如下(圖一)。

 

 

(一)掌握關鍵技術
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定義關鍵技術具備三大特性:(一)具有顯著的性能提升潛力、(二)應用範圍廣泛、(三)與其他技術具有強大且無可取代的互補性。FITS 2030聚焦於八類關鍵數位技術及四類關鍵產業技術,各項關鍵技術主要行動如下:
1.關鍵數位技術
(1)人工智慧(AI):成立AI能力中心、AI服務中心和AI應用中心;增設AI教授職位;建立AI青年研究團隊,以強化AI生態系統,另外,透過推動「AI行動計畫」,強化資料與運算設施、人才、研究實力之AI發展基礎;深化與歐盟的合作;以及加速AI的應用。
(2)軟體工程:資助軟體開發工具與方法,同時,推動「Software Sprint」和「Software Campus」計畫,支持開源社群發展及培育高階IT人才。
(3)微電子技術:建立開源晶片設計生態系並推動相關訓練與繼續教育。
(4)高效能運算:資助Gauss超級運算中心(Gauss Centre for Supercomputing, GCS)及國家高效能運算網絡(National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Network, NHR)之建設。
(5)通訊系統:資助6G研究、開發與準備工作,並推動6G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與經濟效益,同時,積極參與全球6G標準之設計。
(6)網路安全:強化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性,並打造安全且具可解釋性的AI系統,能防禦網路攻擊、數位操控與錯誤資訊之威脅。
(7)量子技術:德國透過BMBF的資助計畫,推動量子電腦的開發與應用。另外,BMBF亦透過旗艦計畫支持量子感測技術於生技、製造與物流方面的應用。量子通訊方面,則聚焦於安全通訊系統上。
(8)光子學:推動光子系統在自動化生產、醫療技術、環境感測技術與自動化系統等領域的高階整合。
2.關鍵產業技術
(1)材料研究:BMBF啟動新材料研究計畫,透過數位化材料研究,加速先進材料的研發。
(2)機器人:BMBF透過機器人研究行動計畫,憑藉德國在機械工程方面的傳統優勢,推動以AI為基礎的機器人技術發展,資助電子技術、感測技術、5G/6G通訊技術等基礎技術研究,以提升機器人的效能。
(3)電池技術:資助電池技術範圍由研發至回收的完整電池價值鏈,以強化電池產業鏈量產能力。
(4)工業4.0: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以研究為基礎的工業4.0創新,進而促進創新技術的實際應用。

(二)加速技術創新進程與應用
為推動關鍵技術的創新與實際應用,德國政府針對相關研發項目提供資助,並強調技術中立(technology-neutral),即支持研發者在不受主題限制的情況下進行研發,主要措施包括:匯聚學研單位與產業部門,成立區域型研究園區或創新聚落,以促進跨學科合作與突破性研發;同時推出「成果轉化橋樑」(transfer bridges)的新計畫,鼓勵研究人員與大學生創業,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創新應用;並持續強化中小企業的研發與創新能力。
德國政府亦將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列為新重點工作,BMBF於2019年成立聯邦突破性創新局(Federal Agency for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SPRIND),並於2023年推出《SPRIND自由法案》(SPRIND Freedom Act),賦予該機關更具彈性的資金運作機制,以支持高風險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
此外,德國政府持續推動關鍵技術在民生安全領域的應用,並強調安全解決方案需具備技術自主性,以降低對外依賴、確保危機應對能力。

(三)推動環境與氣候相容的技術發展
德國政府強調關鍵技術在淨零經濟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自主研發可回收材料、提升製程效率等創新方式,可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並創造永續市場。未來,所有關鍵技術的研發計畫都將納入環境與氣候效益評估,以確保科技發展同時兼顧永續目標。

(四)培育技術人力與年輕科學家
德國政府推動多項措施以培育科技人才與專業技術人力,包括強化中小學、大專、職業訓練與終身學習的理工(STEM)教育;提升民眾使用數位工具與運用數據的能力;協助德國各地大學的數位轉型,並推動企業與大學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與實作機會。為吸納國際人才,德國支持STEM領域的國際學生留德就業,並放寬技術移民與定居門檻。目前,BMBF正針對AI、量子技術、材料和電池等關鍵領域,積極投入資源培育年輕研究團隊,未來將拓展至其他技術領域。

(五)與歐洲及國際的策略合作
德國積極參與歐盟層級的研究與創新合作,包括「展望歐洲」(Horizon Europe)計畫與「歐洲研究區」(European Research Area)相關行動,藉此推動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提升德國與歐洲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降低對歐盟以外地區的依賴,並促進產業與經濟成長,強化歐盟整體韌性。未來,德國將在確保技術主權的前提下,持續擴展與非歐盟國家的研究與創新合作。

(六)推動標準化發展
關鍵技術發展與應用過程中的各類規範與標準,對技術擴散與商業化至關重要,並可確保技術發展符合隱私保護、永續發展等原則。未來,德國政府將根據最新研究成果,持續更新相關標準,並鼓勵於研發階段同步推動標準制定工作,以及支持學術界積極參與國內外標準制定。

(七)整合機構型與專案型資助
德國政府希望透過協調大型研究機構的既有任務,以及BMBF所推出的專案型資助計畫,提升整體研究效能。政府將強化研究機構間的分工與合作,確保其研究方向與國家科技政策目標一致,共同推動關鍵技術發展。BMBF將參與研究機構的指導與監督機制,同時邀請其專家參與BMBF專案計畫的諮詢與審查,以促進知識與經驗的交流。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