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年來機器人(涵蓋工業型與服務型機器人)已迅速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新興產業,美國、中國、日本等主要國家,亦陸續將機器人視為發展重點。儘管目前韓國在工業型機器人領域已展現多項優勢,其機器人密度高居全球首位(平均每萬名製造業勞工擁有超過千台機器人),國內產業規模在2021年亦已達到5.6兆韓元(約42億美元),然而,韓國的整體機器人產業仍面臨若干挑戰。例如:在高精度感測器、減速機等關鍵零組件領域,韓國的技術競爭力仍顯著落後於日本、德國等國,且對進口依賴程度高,國產化比率僅約44%。此外,韓國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國產化程度亦偏低,逾半數產品來自於中國。同時,韓國國內近99%的機器人企業為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缺乏與研發能力不足等問題,對於先進機器人技術的投入相對有限。
為了解決上述挑戰,韓國政府於2024年發布「第四期智慧機器人基本計畫(2024–2028)」(제4차 지능형로봇 기본계획),提出K-機器人經濟(K-Robot Economy)的發展藍圖,期望於2030年前建構具備自主研發能力與國際影響力的智慧型機器人產業生態系,進而帶動國家經濟創新與社會永續發展。
二、K-機器人經濟推動策略
韓國政府提出三項主要的推動策略,分別為強化核心競爭力、擴大K-機器人的全球影響力,以及完善制度與基礎設施,以下分別針對各項策略進行介紹(策略摘要請參閱圖一):
(一) 強化核心競爭力(強化技術、人才與企業)
1. 確保八大關鍵技術之自主性
為了鞏固機器人供應鏈安全,韓國政府聚焦於八大關鍵技術,涵蓋五項硬體技術與三項軟體技術,以提升核心零組件與智慧化軟體的技術自主性。
八大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 減速機:著重於耐用材料與熱處理技術。
(2) 伺服馬達:致力於研發高功率結構以及低速且高精度之控制技術。
(3) 夾持器(Gripper):具備高精準度,並且能靈活適應各式形狀的夾持器。
(4) 感測器(如觸覺感測器與光達):發展適用於機器人的感測器,如低成本光達。
(5) 控制器:目標為整合多項機器人設備,並實現散裝物品自動挑選作業。
(6) 自主移動軟體:具備空間認知、語意理解、動態路徑規劃以及複雜環境感知等能力,能支援機器人在非制式化場域中的穩定移動。
(7) 自主操作軟體:能辨識與操作非結構化物件,能適應多變之作業條件,廣泛應用於智慧製造與居家服務等場景。
(8) 人機互動軟體(HRI):融合語音辨識、動作理解與大型語言模型(LLM),提升人機互動效率與情境反應能力。
此外,政府將推動開放式的技術合作機制,促進零組件與軟體供應商與機器人製造企業之間的協作。具體措施包括促使機器人企業、研究機構與大學共同組成「先進機器人聯盟」,針對業界需求量高的通用型零組件,進行模組化開發與標準規格制定,同時推動採購與物流整合,以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同時,韓國政府亦正研擬先進機器人技術研發路徑圖,以引導未來十年的技術發展方向,並規劃於每三年定期更新,確保與產業需求及市場趨勢保持一致。
2. 培育AI與軟體等領域之關鍵人才15,000名
為了支持智慧型機器人技術的長期發展,韓國政府預計於2028年前培育15,000名專業人才。政府將於大學機械、電機電子等相關學科中設置機器人課程,培育具備機械、電子與軟體跨領域整合能力的高階研發人才。
同時,韓國政府將強化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推動產業導向的學程設計與實務課程,培養具備系統整合與開發能力的專業工程師。此外,政府也將設立實務訓練中心,培養具備實作能力的技術人員,並且導入專業資格認證制度,建立更完善的能力認證與就業媒合機制。
3. 扶植150家機器人企業
為加速機器人產業成長,韓國政府目標於2030年前扶植150家機器人企業,尤其針對年營收破千億韓元且具備海外市場拓展潛力之領導性企業提供重點支持。目前規劃每年將遴選逾20家著重於機器人製造、服務或關鍵零組件領域的企業,並依其發展階段提供涵蓋研發、融資、產品驗證與設計等多面向之綜合性支持。
在新創企業方面,政府將啟動「Boom-Up計畫」,每年選拔出具潛力的新創團隊,依其發展階段提供從商業模式設計、技術驗證到市場導入之協助,並促進其與大型企業的合作。
(二) 擴大K-機器人的全球影響力
1. 擴大國內市場 - 2030年前在製造、農業、醫療、國防等領域普及100萬台機器人
韓國政府預計至2030年前,在製造業、農業、物流業、民生服務業與工業安全等關鍵產業中,廣泛導入先進機器人,以期提升前述產業的競爭力。製造業將導入結合AI的協作型與自主移動機器人,以實現製程優化並且改善能源使用效率;農業則聚焦自動採收、無人農機與智慧溫室等技術,以因應農村人力不足與高齡化挑戰;物流方面,將推動智慧倉儲,以及運輸與包裹配送智慧化;在民生服務方面,政府將支持業者導入烹飪與送餐機器人,並完善烹飪與送餐機器人性能評估與應用項目等標準;在工業安全方面,政府將著重於以機器人取代高風險作業,如水下清洗、高空檢查與醫療廢棄物處理,並推動相關法規與技術標準之建立。
在公共領域方面,韓國政府則著重於國防、安全、災害應變、醫療與社會福利等範疇的機器人應用。在國防方面,政府將導入巡邏與維修機器人、軍隊伙食烹飪機器人,並開發可因應爆裂物排除、偵察等高風險任務的軍用機器人;社會安全方面,將推動警用巡邏機器人開發,並且建置檢疫機器人與智慧防疫體系;災害應變方面,將發展適用於消防、救援與海難應對的自主機器人系統;醫療應用領域,政府規劃將制定復健機器人健保給付制度、建立手術與照護機器人之實證場域,以及促進微型醫療機器人商品化;在社會福利方面,政府將擴大機器人對弱勢族群的支持,包括於高齡與幼兒照護場域普及照護機器人、促進行動輔具機器人的發展等。
2. 拓展海外市場 - 提供海外認證支援與政府開發援助(ODA),並推動國際合作
為協助機器人產業拓展海外市場,韓國政府將加強與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之合作,並支持國內研發成果於海外進行驗證與商品化應用。例如,政府將建立「Benchmark Test」制度,協助國內企業與國際同類產品進行性能比對,並補助相關測試費用,提升進入全球供應鏈的機會。同時,政府也將持續彙整並分析全球各類機器人市場的需求趨勢、技術水準與企業動向,並於海外設置展示與實證中心,強化國內業者與國際供應鏈的連結。此外,為降低出口障礙,政府已與美國、歐洲、中國等主要國際認證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協助國內產品取得國際認證,並優先針對高成長潛力的協作型機器人領域,建構專屬的安全標準與測試平台,全面提升韓國機器人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 完善制度與基礎設施
1. 修訂「智慧型機器人法」,加速市場准入與制度創新
韓國政府將全面修訂「智慧型機器人法」,以因應技術迅速發展與產業變化,並擴大對零組件與軟體等機器人供應鏈之支持。同時,為了消除機器人進入市場的阻礙,政府正逐步鬆綁現有法規限制,包括開放移動型機器人在人行道、國家公園與植物園行駛;允許機器人從事配送服務;制定農業機器人的檢驗標準等。
2. 建立機器人安全防護體系與保險制度
為強化智慧型機器人之使用安全性與社會信賴,韓國政府將建立涵蓋技術標準、法規制度與保險機制的安全防護體系。政府將針對室外移動型機器人建立安全認證制度,訂定行駛速度、防墜落、緊急停止等性能標準,建立事故通報與管理系統,並支持碰撞預防、緊急控制、風險感知等安全技術的研發。此外,政府將與保險業者合作推出機器人保險制度,並加強資訊安全管理。
3. 設立機器人測試平台與示範場域
為加速機器人商品化,韓國政府將建置結合實體與虛擬環境的國家級試驗場域,規劃涵蓋戶外行駛、物流配送、居家生活(如辦公與住宅)與商業空間(如美食街、醫院)等應用場景,以驗證產品的執行能力、耐用性與安全性。同時,政府將以地方企業、大學與研究機構為核心,推動區域型機器人產業聚落,強化資源共享與跨領域合作。
4. 營造友善的機器人應用文化,強化社會理解與接受度
為促進人機共融與負責任機器人技術發展,韓國政府將組成涵蓋人文、社會與科技等領域的專家團隊,制定「機器人倫理指引」,制定包含公正性、透明性、隱私保障等原則的機器人倫理準則與檢核機制。另外,為了提升民眾對機器人的接受度與對產業的支持,政府將強化溝通與推廣,包括製作適合各年齡層的教育與宣導內容;與地方政府及企業合作舉辦機器人體驗活動;透過競賽鼓勵應用創新,並支持以機器人技術解決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