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6年歐洲生活品質調查:生活品質、公共服務品質及社會品質概要報告
2016年歐洲生活品質調查:生活品質、公共服務品質及社會品質概要報告 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Survey 2016: Quality of Lif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and Quality of Society: Overview Report
Daphne Ahrendt, Robert Anderson, Hans Dubois, etc.
2018/02
Eurofound
10.2806/964014
https://publications.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440f865f-1203-11e8-9253-01aa75ed71a1/language-en/format-PDF/source-66923958
歐洲生活品質調查是監測和分析歐盟生活品質的主要工具。本調查分別在2003、2007、2011與2016年共進行四次調查,記錄歐洲公民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狀況。2016年調查於2016年9月到2017年4月間,針對28個會員國及5個歐盟候選國進行調查,約訪問37,000位民眾。問卷包含主觀及客觀的衡量標準,像是態度、偏好、資源及生活經驗。

根據Eurofound的定義,「生活品質」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含個人福祉、公共服務品質及社會品質。本報告從主觀幸福感、生活水平與相對剝奪、照顧責任和工作與生活平衡、醫療保健、長期照護、托兒、其他公共服務、社會不安全、社會排除和社會緊張關係、信任、參與及社區參與等面向概述生活品質的概念。探討對象涵蓋28個歐盟成員國。除了使用2016年歐洲生活品質資料外,也綜合前幾次調查資料及其他研究,整體性地評估歐洲社會的趨勢。在歷經全球經濟危機十年後,重新審視社會的進步幅度、社會的餘裕及新的挑戰。

一、政策環境
歐盟的政策趨勢日漸強調歐洲社會的凝聚力及社會焦點的重要性。歐洲生活品質調查是評估社會福利與包容的依據。一系列的資料可補充社會指標之不足,特別是關於實施歐洲社會權利支持的指標。生活品質的不同可能涉及國家及地方層面,關於國家層面的差異是各成員國相互比較及學習的原動力。本調查也將呈現歐盟整體的特點與分歧。

二、主要發現
(一)2011至2016年間歐盟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許多方面皆已恢復到2007年金融危機前的水準。與2011年相比,各國物質生活困難的情形下降,生活滿意度提升;但與2007年金融危機前相比,有7個國家生活困難程度仍較高。而在調查的11個國家中,超過一半國家的人口報告並未達到預期目標。
(二)各國在生活品質上仍有廣泛差異,但這些細微的差異很難在同類型的國家中凸顯。儘管如此,在一些社會中,多重劣勢仍然相當明顯。
(三)歐盟的生活水準在過去十年中一直維持在相對高點,2016年在生活滿意度的十點量表中,平均獲得7.1分。2011至2016年間,匈牙利、愛沙尼亞和英國的生活水準滿意度持續上升;匈牙利、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和波蘭的滿意度最高。而希臘、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生活滿意度從金融危機迄今都持續呈現下降的趨勢。
(四)整體公共服務品質的水準有所提升,特別是在過去基期較低的幾個國家。其中,醫療保健和兒童保健的滿意度皆呈現上升的趨勢。惟各國間公共服務的品質仍然存在差異,特別是對於低收入人口的服務品質改善幅度較低。
(五)在城市地區,越來越多人注重空氣品質。關於地區服務,回收設施的不足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其中部分國家,鄉村地區銀行業務量能不足已成為當地的問題。與之前調查相比,本次調查認為自己與人群的關係是親近的比例下降,尤其在鄉村較為嚴重,這也凸顯了社會包容問題的重要性。
(六)社會指標的品質普遍有所改善,包含社會排斥感下降、對社群團體的參與度增加以及對國家機構的信任度也提高。而在18-24歲的年輕人尤其明顯,顯示年輕族群並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七)窮人和富人、管理階層和工人及年長者和年輕人之間的緊張關係降低;另一方面,不同宗教和族裔群體之間仍存在緊張關係,但程度已減輕,而不同性別傾向的族群間緊張關係仍高。
(八)某些指標仍存在不平等,代表危機復甦的浪潮並沒有雨露均霑。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公共服務的整體水準、社會排斥和心理健康風險的改善十分有限。但自我評估健康程度的結果則較2007年前有所提升。
(九)社會中仍存在些許的不安全感及不確定性。對於擁有自己的住宅的信心,三分之二歐盟國家的人民對於老年時收入不足表示擔心,其中13%對此感到非常擔憂。同時,相較於自身的未來,大部分人對於國家的未來並不是很樂觀。

三、政策建議
(一)生活品質對於收入次高的四分位群體顯著提升,這對於歐盟的中產階級國家而言,具有重要的鼓舞效果。未來應思考如何將此成果推展至其他面向,涵蓋個人的生活品質和公共服務的有效性。
(二)對於長期失業人口的情形惡化,政策應思考這些人口的心理健康風險增加;在政策制訂層面,應進一步研究長期失業者的構成和特徵變化。
(三)解決債務和拖欠問題:除了常見的消費債務和抵押借款債務外,尚需要考慮租金、水電、電話和其他非正式債務的問題,這些債務在低收入群體中較為常見,可能是過度負債風險的警訊。
(四)改善人們獲得支持來源的機會,包括社交網絡和機構。提升社會支持得以增加人們對於環境改變的應變能力。
(五)應對定期契約勞工、藍領勞工及具有家庭照顧責任的勞工提供政策支援,以輔導他們面對工作與生活水準惡化等問題的解決能力。
(六)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長期照護需求,同時維持並提高整體就業水準,應對須兼顧家庭照護工作的就業勞工及非就業者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非就業者,因為在家庭照顧工作告一段落後,可能面臨更嚴峻的就業挑戰。
(七)應採取高齡社會服務指定品質的監控措施,以解決長期照顧水準偏低的問題。
(八)老人的生活滿意度較低,此問題在東歐國家尤其嚴重,相關政策須進一步解決社會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問題。
黃奕嘉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