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歐盟勞動力市場疲軟的估算
歐盟勞動力市場疲軟的估算 Estimating Labour Market Slack in the European Union
John Hurley and Valentina Patrini
2017/07
European Union
10.2806/610691
https://publications.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94828f88-61f7-11e7-9dbe-01aa75ed71a1/language-en/format-PDF
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是已開發市場經濟體(developed market economies)中勞動力市場表現的一個重要且公開的衡量指標。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歐盟(EU)目前正處於高點,遠高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近十年的歷史平均水準。但是,只專注於失業率則未能考慮到本報告所界定的勞動力市場疲軟(或簡稱勞動力疲軟,即工人所需工作量與現有工作量之間的差距)之其他重要數據表現。這些其他指標自危機爆發以來大幅成長,且對復甦之反應相較失業率本身則較緩慢。

本報告根據歐盟之「勞動力調查(Labour Force Survey)」資料,其中涵蓋了非自願性兼職人員(involuntary part-timers)、部分勞動市場依附之不活躍人員(inactive people with some labour market attachment)、及失業人員(unemployed),提供了更廣泛的勞動力疲軟之衡量。

歐盟工作年齡(15-64歲)的失業人口中,五分之四是不活躍人員而不是失業人員。許多人有某種形式的勞動力市場依附,且許多人表示他們是想要工作的,目前正在尋找工作或可以工作。此外,大多數會員國內的兼職工作及兼職人員希望工作時間能更長的比例也一直在增加。

2015年歐盟有近2,300萬失業的勞動人口,但大約有5,000萬人處於更廣泛的勞動疲軟階層,包括想要工作但不積極人員與就業不足的人、非自願性兼職人員和失業人員。自2013年勞動力市場表現好轉以來,勞動力的疲軟呈現較失業緩慢。

在2008年至2015年期間,歐盟的勞動疲軟率(labour slack rate)之上漲幅度(11.8% 至14.9%)高於失業率(7.1% 至 9.5%)。除了失業人口外,勞動力疲軟的最大類別是非自願的兼職人員(2015年將近1,000萬人,約占兼職人員的四分之一),其次是可以工作、想要工作的人,但是並沒有在找工作,因此被認定是不積極的而不是失業(2015年將近900萬人)。

非自願兼職人員更有可能在過去一年內開始其現任工作,從事基層或較低階的服務職業和部門(如家務勞動)。他們也更有可能是女性,儘管這主要是由於女性在兼職人員中的比例一般較高。若只看兼職人口並控制其他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非自願性地兼職工作。

在可工作但卻沒尋求工作的不積極人員中,不尋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沮喪 (discouragement)」,認為沒有工作可做。自2008年以來,這類的男性成長明顯增加,最有可能是由於經濟衰退對製造業和建築業等主要男性就業部門的嚴重影響。屬於這一類別的最強決定因素是年齡--年齡愈大愈有可能--以及自上一份工作以來所經過的時間。

儘管老年工作者的參與率快速上升,但願意工作卻感到氣餒而未工作的老年人仍代表著相當大的潛在勞動力。沮喪所代表的一個如此陡峭的年齡梯度可能意味著年齡歧視或過時技能的障礙(感知上或實際上)。

近年來,婦女和老年人的就業率和參與率都有所增加,但傳統上是勞動力市場依附之最強類別的核心年齡男性(25-54歲)卻是下降的。這種下降在美國是最顯著的,但在歐盟成員國也可以觀察到同樣現象,只是較溫和。至少有兩個造成核心年齡男性不積極的情況在近年來顯得很重要:自我報告的沮喪(self-reported discouragement)(可能與傳統男性就業部門勞動力需求疲軟有關)及自我報告的殘疾(self-reported disability)。

2008年以後,歐盟成員國之勞動力市場表現的變化也顯現在更廣泛的勞動力疲軟趨勢,其中兩個成員國在分析中特別突出--義大利和德國。義大利的勞動力疲軟率幾乎是失業率的兩倍;而四分之一的勞動年齡人口不是失業人員,就是屬於其他勞動力疲軟類別之一。在2015年,歐盟的沮喪工作者中有一半以上是位在義大利。另一方面,德國在勞動力市場表現的改善上,利用勞動力疲軟的衡量較失業率的衡量更加明顯。例如,2015年德國的非自願兼職人員比2008年減少近一百萬人。

解決失業問題的重點不應該是從加強各類失業或就業不足公民的勞動力市場依附之潛在同等重要任務中分散出來。只關注失業率只能看出實際勞動力需求的一部分。例如,相較於活躍的求職者(job-seekers)(即失業人員),不活躍的想要工作者(job-wanters)則為數更多。雖然他們可以代表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所面臨的特殊挑戰,但如果2013年開始的復甦可以持續下去,許多人將可能會被動員回到勞動力市場。

同樣的情況是,勞動力需求的結構轉變—轉向服務業—意味著在工作中有愈來愈多人正從事兼職工作或工作時間不規律,並希望能工作更長的時間。愈來愈多的不穩定工作對於收入、就業結果和最終的個人福利都造成影響,同時也有可能在總體水平上破壞成長和產出。
許鈺珮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