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能源科技> 鋼鐵脫碳的循環經濟政策
鋼鐵脫碳的循環經濟政策 Circular Economy Policies For Steel Decarbonisation
2024/12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circular-economy-policies-for-steel-decarbonisation_4cfb485d-en.html
鋼鐵產業是全球碳排放(carbon emissions)的主要來源,占全球能源部門碳排放的8%,在工業碳排放中更高達30%。為實現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的氣候目標,降低鋼鐵產業的碳排放已成為當務之急。在此背景下,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概念,尤其是以「4R 原則」(4R Principles,包括減少、再利用、再製造、回收)為核心的策略,被視為實現減碳的重要途徑。透過施行這些策略,可有效下修鋼鐵需求並促進二次鋼材(scondary steel),也就是以廢鋼(scrap steel)做為生產原料。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至2050年鋼鐵需求將下降約20%,而廢鋼回收在鋼鐵生產中的占比則可達50%。

一、循環經濟對鋼鐵產業減碳的挑戰
就現況來說,推動循環經濟轉型並非易事,主要挑戰包括治理架構(governance structure)不完善,企業在產品設計階段缺乏對全生命周期(full life cycle)的考量。此外,回收鋼材的品質下降、廢鋼的收集與分類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不足等問題亦加劇此一挑戰。目前多數國家的循環經濟政策側重於回收(Recycling),而較少針對再製造(Remanufacturing)和設計減量(Reduce)提出具體政策措施。因此,為鋼鐵產業量身訂做循環經濟政策尤為關鍵,以充分探索其減碳潛力。

從政策層面觀察,各國策略呈現出明顯差異,例如:部分國家(像是印度)已針對鋼鐵廢鋼回收制定專門政策,而其他多數國家則偏重更廣泛的資源回收與廢物管理政策,涵蓋建築、汽車等鋼鐵下游應用領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國家已逐步將循環經濟目標納入鋼鐵脫碳策略中,例如在提升資源效率及減少廢棄物方面,於此有助於政策的整體協調,並加速實現淨零排放目標(net-zero emissions)。

二、技術創新應用
技術創新是推動循環經濟轉型的重要助力,例如,區塊鏈技術可用於追蹤產品與原材料的流通,提升透明度(transparency)與監控效果;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則能提供產品及其組成部分的詳細數據,支持完整生命週期管理。此外,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應用於廢鋼分類作業中,有助於提高回收鋼材的品質,並優化電弧爐(Electric Arc Furnace, EAF)生產過程。中國、日本、韓國等國的部分鋼鐵企業已開始導入 AI 技術,用於廢鋼分類與品質控制,但應用仍處於發展階段。此外,私人企業亦開發智慧廢鋼分級系統(intelligent scrap rating system),透過技術分析實現高效分類,提升鋼材回收的品質與經濟效益。

三、政策工具的驅動
再者,政策工具(policy instruments)的選擇同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包括稅收激勵、補貼支持及綠色公共採購政策(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GPP),可引導企業優化生產流程轉向循環模式。同時,循環經濟相關稅制,如掩埋稅(landfill tax)與廢棄物污染稅(waste pollution tax),正成為各國推動資源回收與減碳的重要工具。此外,透過數據管理與追蹤技術可提升鋼材供應鏈透明度,確保回收鋼品質,並優化資源回收流程。

不同國家在循環經濟目標設定上也呈現出個別差異,例如:中國與印度已對鋼鐵廢鋼回收設定具體目標;而其他國家則更注重跨部門的資源效率與廢棄物減量策略。印度的鋼鐵廢鋼回收政策為該國建立了綜合回收與處理系統,不僅提升國內廢鋼供應,更降低對進口廢鋼的依賴。此外,該政策導入環保標準,建立集中化的廢鋼處理中心,確保回收過程的環保與高效。

四、國際合作與政策建議
由此可知,鋼鐵產業要實現循環經濟的全面轉型,將勢必仰賴政策、技術及基礎設施等多面向的支持。唯有各國制定具體且可量化的目標,配合多元化政策工具及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實現鋼鐵產業脫碳與循環經濟的願景,推動全球向綠能與永續發展邁進。應深化國際間的知識共享和技術交流,建立多邊合作機制,讓發展中國家受益於先進國家的技術和政策經驗,加速其循環經濟轉型,假以時日鋼鐵產業有望成為重工業領域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典範。
陳霈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