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生醫健康> 全球孤兒藥成長機會
全球孤兒藥成長機會 Global Orphan Drug Growth Opportunities
2024/03
Frost & Sullivan
www.frost.com
ㄧ、前言
(一) 罕見疾病的現況
罕見疾病是一個全球性的公衛問題,涵蓋了腫瘤及各系統,如:神經、免疫、肌肉、心血管等領域。據估計,全球約有1萬種不同的罕見疾病,影響了約4億人口,其中美國就有3千萬患者。在歐盟地區,高達3600萬人被診斷患有罕見疾病,但只有不到5%能夠獲得治療。主因為孤兒藥開發的成本高昂加上患病者少,製藥業缺乏投資動機,在缺乏足夠研究資源的情形下,導致患者無藥可醫。

(二) 患者面臨之挑戰
罕見疾病患者及家屬承受沉重精神和經濟負擔,疾病惡化加劇健康問題。醫療人員對罕見疾病缺乏認知及專業訓練和診斷工具,容易誤診或錯失黃金治療期並增加後續醫療開支。有限的醫療預算加上孤兒藥研發成本高昂,罕見疾病往往被邊緣化,無法獲得充足投資,發展有效治療方案。而誤診或缺乏治療會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令患者飽受折磨,更加深了大眾對於罕見疾病「治療成本過於昂貴」的負面印象。

(三) 市場成長動力
目前僅有少數罕見疾病有治療方案,大量未滿足的醫療需求成為市場推動研發的主要動力。同時,全球各國政府為孤兒藥制定了多項法規和獎勵措施,包括延長專利期限、稅務優惠及簡化審批程序等,吸引製藥企業投入孤兒藥研發。

製藥業、科研機構和患者組織的合作日益緊密,透過資源整合和知識共享促進創新,政府和非營利機構也提供資金補貼支持。此外,精準醫學、大數據分析、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為開發罕見疾病個人化醫療帶來契機。癌症和罕見疾病研究領域的融合亦催生了精準腫瘤學等新興熱點,推動孤兒藥產業發展。

(四) 限制
社會對罕見疾病認知不足,讓大量潛在患者普遍未能獲得及時診斷。在臨床試驗方面,面臨著不易招募受試者、試驗週期冗長且成本高昂的問題。而缺乏驗證的生物標誌物和結果標準,則難以確定臨床療效指標並監測藥物不良反應。

同時,越來越多企業投入孤兒藥物領域,有限的市場和研究資源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此外,由於孤兒藥研發與臨床試驗複雜度高,容易導致實際投入的資金與成本超過預期;加上新型生物製劑成本龐大,定價和保險給付成為另一大挑戰,可能限制患者用藥可及性。

二、全球各區域現況
北美地區約佔全球孤兒藥的半數收益,主因為美國鼓勵孤兒藥研發的法規和優惠措施及加拿大提供特殊途徑讓患者容易取得藥物,但延誤診斷仍導致龐大的經濟損失。歐洲則對孤兒藥價格管控較嚴格,延緩孤兒藥上市時間,需要整合資源、促進研究合作,並以病患需求為優先。

亞太地區孤兒藥的發展速度落後於北美及歐洲。印度、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醫療能力、基因定序及藥物可及性方面仍有進步空間。部分國家已將家庭及社會經濟等因素,納入孤兒藥給付決策,例如泰國。另外,民間自助組織為發展中國家孤兒藥發展的重要推手。

三、市場分析
目前孤兒藥的研發重點集中在腫瘤學領域,其次是神經系統疾病和免疫調節劑。在未來,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等治療領域的孤兒藥物比重將逐步攀升。預估到了2028年,非癌症疾病的孤兒藥物收益將超越腫瘤領域,主要集中在血液學、中樞神經、呼吸及運動神經系統等領域;而免疫調節劑和心血管系統的孤兒藥利潤也將明顯增加。

孤兒藥現今仍以具有較廣適應症療效和易於使用的小分子藥物為主,而抗體療法的開發急劇增加。另外,近幾年來,核酸藥物、基因療法、細胞療法以及新一代抗體、蛋白質/肽類及核酸藥物等新興藥物正快速成長,開啟更多元化的治療選擇。隨著基因編輯和和載體技術等技術的進步,預估2028年生物製劑的市場份額將超過小分子藥物。另外細胞與基因療法(CGT)的高成功率(約其他療法的2~3倍),也將推動生物製劑快速增長。

四、數位科技之助益
(一) 疾病管理
數位健康平台可以協助病患和護理者更好地管理病情。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可以實現症狀監測和個性化用藥建議,讓病患能夠與醫生共享數據,以優化治療方案。此外,遠程監控和應用程式驅動的依從性協助等創新解決方案正在興起。

(二) 早期診斷
罕見疾病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被確診,症狀往往會逐漸惡化。近期發展的大數據和分析工具,可利用潛在患者的數據資料庫預測每個人罹患特定罕見疾病的機率,讓製藥公司能夠迅速識別和區隔出可能患有罕見疾病的患者。而隨著醫生參與度提高,將有助於更早期、更準確的罕見疾病診斷和治療。

(三) 分散式臨床試驗(DCT)
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臨床試驗技術能降低患者負擔,改善罕見疾病研究的招募流程、藥物獲取途徑和患者參與度。對於罕見疾病臨床試驗,必須謹慎評估分散式試驗的方案,保證數據品質的同時實施配套的相關措施。

(四) 真實世界數據
孤兒藥進入市場的策略,需深入了解病患的治療歷程,包括最初的症狀、檢測紀錄、診斷過程、治療方案以及目前的治療成果。製藥商可以利用帳單和化驗數據等資料數據,來識別患者數較多的醫療方案和地區。透過這些資料,製藥商能策略性地分配資源,並說服特定的付款者或給付藥品單位承擔孤兒藥費用。

(五) 代表性案例
比利時生物製藥公司UCB公司,為重症肌無力疾病推出了名為Zilbrysq(zilucoplan)的孤兒藥。UCB與Huma Therapeutics合作開發了一個數位平台,允許患者在醫師的監督下自我管理病狀,使用專門的量表和教育資源來監控和控制症狀,平台已向全球擴展。此外,UCB還與美國數位健康公司BrightInsight合作,利用Google Cloud平台及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幫助患者的數位疾病管理解決方案。

五、成長機會
(一) 未來孤兒藥開發之關鍵步驟
利用現代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早期預測,有助於及時識別和預測醫療狀況,進一步優化治療策略。而通過評估過去和近期的生物標誌及結果的有效性,並結合實際世界數據來進行確認,可以確保新策略的療效。

而使用數據確定患者的獨特特徵,精確選擇適合進行臨床研究的族群,將有助於提高臨床試驗的成功率和效率。此外,應用風險降低的數位決策工具,如疾病進展預測模型和臨床試驗模擬器,可以在試驗前進行更精確的決策。

(二) 核酸藥物治療
核酸藥物,特別是RNA療法是孤兒藥主要的成長領域,FDA已經批准了多種寡核苷酸療法來治療包括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罕見疾病。RNA療法利用先進的基因編輯工具,如CRISPR-Cas9,來修正體細胞中的遺傳缺陷,擴大了有效治療的疾病範圍。這些療法在治療包括胰腺癌、肝癌等罕見腫瘤以及DMD等非腫瘤性罕見疾病方面展示出潛力。

但開發此類藥物面臨著穩定性管理的挑戰,包括保證藥物在不同環境溫度下及終端使用時的穩定性。為了更快速地推動個人化藥物的開發,針對極罕見病症的RNA療法應通過單人交叉臨床試驗(N of 1 trial)。此外,大型與新興生物製藥公司之間的合作,如Sanofi和miRecule的合作,是推動這一領域進步的關鍵。這些合作有助於利用先進技術開發創新的罕見病治療策略。

(三) 利用生物資訊對藥物重新定位
藥物重新定位(亦稱為老藥新用)有利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平衡投資金額與研發目標,進入大廠尚未涉足的領域,並加速驗證其藥物開發平台。多數藥物會影響多條生物路徑,性質相似的藥物可能作用於相近分子標靶,例如:Alpelisib與Vijoice藥物原本用於治療乳腺癌,後因臨床數據顯示對特定過度生長症狀有療效,被FDA批准使用。

隨著生物資訊學進步,藥物重新定位能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尋找新的用藥可能性。如NovaBiotics 透過高通量篩選技術系統地進行藥物研究,而Healx則利用其人工智慧藥物發現平台整合不同的科學方法,進一步提升研究的精確度和效率。此外,如Alexion與Verge Genomics的策略性合作,利用AI和多組學數據來識別新的藥物標靶,也是推動罕見病藥物開發的有效策略。

(四) 與中東建立策略性合作關係
中東地區對罕見疾病認知不足,藥物審查、可及性和政策方面存在重大缺口,。因此,在中東地區建立策略性合作關係是改善罕見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成長機會,能提升臨床成果。例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Burjeel Holdings與專注於遺傳疾病和癌症的美國生物製藥公司BridgeBio Pharma合作,共同提升罕見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力。他們計劃在阿布達比開展臨床試驗和研究,利用當地先進的創新和生命科學研究基礎設施。

此外,Centogene公司與沙烏地阿拉伯的Lifera公司合作,在沙烏地阿拉伯及其他海灣國家建立基因檢測服務中心,以改善罕見藥物的可及性。這些合作有助於促進罕見疾病的基因診斷,提升臨床成果,並對基因上未充分代表的社群進行基因發現,進一步推動該地區罕見疾病治療的進步。

(五) 利用AI改善診斷與治療
運用AI、機器學習等技術,更精確鎖定目標領域,發現臨床需求缺口。例如,利用AI分析電子健康記錄(EHR),幫助醫生快速識別可能患有罕見疾病的病人,這對於那些疾病逐漸惡化的罕見病患者而言,可以顯著提高治療的效率和效果。

深度學習等預測模型有助提前介入、改善治療方案及罕見疾病分類。AI演算法還可協助開發個人化治療方案,識別生物標記、改善結果、降低副作用。新創公司運用AI工具搜索電子病歷,診斷未確診但高度疑似的罕見疾病病例,有助提高診斷效率,節省龐大費用開支。例如, Mendelian利用AI工具MendelScan搜尋EHR,以識別那些尚未診斷但高度可能患有罕見病的患者。
黃聖筑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