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廢棄物管理市場- 至2026年預測
廢棄物管理市場- 至2026年預測 Waste Management Market- Forecast to 2026
2021/07
Markets and markets
https://www.mnmks.com/interactivereports/display/MGRjMmE3MmRjZjljYmUxZjJjYzNjM2U3MzIyZjY3ZjlhMDdjNjI3Yzc5MzNjYTYzY2YxOWQ5ZTY0YWE4NDgwOL5Q7azCykjlNr12oDnZMiprFmU9PFDhfoGZzJmvks_1j1ek5T6kBMCLhjxqz-CLCA,,
根據OECD的定義,廢棄物管理指產品從生產到使用後剩餘物的處理過程,包括從廢棄物收集、運輸、處理到丟棄過程的控制、監管與法規管理等。由於這些是經濟活動的產物,因此人口數量、生活型態、工業化、都市化都將影響廢棄物的種類與數量,一旦處理不當、回歸環境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因此必須嚴加管理。另一方面,廢棄物若經有效的處理與回收再利用,不僅可以減少對環境與健康的傷害,還可以進一步從中提取有價值的資源,如紙張、塑膠、金屬等,從而降低再製品的成本與生產資材的消耗,過程也創造許多就業機會,無論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各面向都能促進永續發展。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與全球蔓延,疾病管理與隔離政策,嚴重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社交與旅行,因而大大改變了垃圾種類與處理方式,廢棄物處理服務在2020年出現大規模下降。因此本報告以新冠肺炎為主要挑戰,排除其他變數,預測廢棄物管理到2026年的市場變化,以作為基本的城市管理的參考,本摘要則側重市場的競爭分析以及依廢棄物種類、服務型態區分之市場預測。

一、 市場綜覧
1. 市場動態:報告首先針對疫情延續以及邁向復甦之路,對G20國家經濟的衝擊為起點,以市場驅動、限制因子所產生的機會與挑戰來描繪市場動態。

1.) 驅動廢棄物管理的重要因子包括:各國基於環保理由而對廢棄物管理驅趨於嚴格、政府啟動廢棄物分類及管理重要性的大型宣導計畫、技術精進縮短電子產品的壽命而導致更多電子廢棄物。由於不同廢棄物類型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程度,例如生物危害廢棄物、化學廢棄物、有機廢棄物等,須要不同的處理方法。最普遍的焚燒與掩埋處理法,將導致處理產物飄散到空中或滲入地下,最後進入人體或環境中造成毒害。因此各國針對大宗、嚴重的垃圾,如塑膠與電子產品等,啟動多項行政指令,包括歐盟的廢棄物框架指令、美國各州訂定不同電子產品回收法、歐洲廢棄物電子電氣設備指令、針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徵收碳稅等。

2.) 限制因子包括:許多國家仍缺乏廢棄物收集與分類的重要框架、處理生物醫療廢棄物須要鉅額投資等。

3.) 基於以上脈絡所產生的機會包括:新興國家因快速發展驅動的廢棄物處理服務需求大增(將集中在中國、印度、奈及利亞)、隨都市發展驅動的建築和拆除材料大量增加。針對後者,美國已立法允許這些材料再利用於新建築。

4.) 挑戰方面則是已開發國家將電子廢棄物輸往法規管理較鬆散的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及中東,處理不當使得污染留在當地;加上回收材料的處理成本使得價格不具競爭力。

2. 市場趨勢方面,新冠肺炎造成商業活動減少、供應鏈中斷、經濟低迷,將導致回收物料的營運更加困難,隨著廢棄物管理收入來源的改變,市場將出現新的玩家。目前廢棄物管理的最終用戶是住宅、商業與產業;預計未來5~7年,將轉變為智慧城市、城市當局、電子業包裝業等。對包裝材料的需求將轉為紙類與可再生塑膠,連能源建設公司與汽車廠也都廣泛採用再生塑膠。

3. 市場統計分析包括歐洲、美洲、亞洲、中東和非洲等地區的電子與電池垃圾進出口貿易數字、重要國家的法規列表、主要專利權人在廢棄物處理的重要專利可供參考,並包括:

1) 供應鏈分析:供應鏈攸關價值鏈之分配,受到產業結構與法規管理的影響甚鉅。將廢棄物管理的供應鏈分為收集、分類、儲存與運輸、加工、棄置:收集是勞力最密集的項目,在固體垃圾約佔處理總成本的3/4;分類是後續處理成效的關鍵項目:儲存與運輸必須確保垃圾不外漏;加工則是從垃圾萃取黃金的步驟,是價值鏈的經濟核心;最常見的棄置方法包括焚化、掩埋及通過下水道排入海洋,對環境影響最大,因此分級由政府監管。

2) 技術分析聚焦在廢棄物回收技術,已克服技術障礙,可回收的材料包括塑膠、金屬、玻璃、木材、紙張及電子廢棄物。其中電子廢棄物無論在污染及經濟價值都最高,可進一步拆解為電子塑膠與金屬部分,例如印刷電路板,已開發的專利技術處理量約為1000公斤/天及100公斤/批次,可連續處理,分離出金、銀、銅、鈀等貴金屬:塑膠部分則佔總重25%,現有技術約可回收76%再生利用。

4. 市場的競爭態勢採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足以協助參與者評估市場的吸引力並做出最佳決策:

1) 新進者的威脅:由於加入市場必須取得監管機關核發的執照與許可,再加上許多設備投資為資本密集,意味著新加入者的門檻不低,因此雖有新進者興致勃勃,以及政府也試圖吸引更多業者加入,仍須考量自身的資源與能耐。有些則改以技術轉移方式來加入戰局,相較之下風險較低。整體而言,此市場對進者的威脅算是中等、溫和。

2) 取代者的威脅:目前市場上的服務並沒有取代品,雖然眾人欲尋求運輸及丟棄的替代方案,特別是針對電子垃圾,但目前尚未找到良方,何況還要考慮替代轉換的成本。過去不經處理就傾倒或銷往落後國家的作法,已經受到新的管制約束,最佳解方還是發展垃圾處理的技術或低污染產品取代。考量這些要素,市場上替代品的威脅算是較低的。

3)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雖然新興國家的市場需求暢旺,看似商機無限,但是各地管理法規鬆緊不一,將造成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因地區而異,因此評估為中等。

4) 買家的議價能力:買方對市場施壓議價的能力取決於買家的轉換成本、買家獨立性、向後整合機會、批量採購水準以及消費者的接受度等。由於目前垃圾處理服務的需求雖然多,但是更換服務廠商的成本很低,因此買家議價能力算是高的。

5) 現有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由於市場高度分散,存在為數眾多的區域與本地業者,因此競爭相當激烈。參與者除了與對手競爭以外,還須要與當地監管機關打交道;而且雖然法規趨嚴,但是環保意識提高,吸引許多新進者加入戰場,無形中讓競爭加劇。整體而言,市場競爭是非常劇烈的。

二、依廢棄物種類區分之市場:
可分為危險垃圾、電子垃圾、塑膠垃圾、生物醫療垃圾以及其他如農業、住宅庭院、木材、紙張等垃圾。由於電機與電子產品的普及,加上因創新速度加快而縮短產品壽命,使得此類垃圾的數量爆增,以2020年而言,約佔25.7%為廢棄物大宗,光是亞洲市場的電子垃圾市場預計到2026年便高達60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6.7%。危險垃圾佔20.8%居次,市場成長率預估為7.2%。塑膠垃圾在2020年佔18.9%,回收技術的進步穩定支撐市場成長,特別是在熱塑性材料方面。生醫垃圾雖然佔14.5%,但真正具有生物危害的垃圾僅佔其中10~25%。

三、依服務類型區分之市場:
可分為掩埋、露天傾倒、回收、焚燒、堆肥與厭氧分解等處理類型。依2020年的統計,垃圾場掩埋佔33.8%,露天傾倒佔33.6%,兩者多以固體垃圾居多,也同樣有土地利用、臭味及有毒物質滲漏地底的問題,因此各國管理相當嚴格。回收佔市場13.7%,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又具經濟效益,但若源頭分類不好,將大大增加回收的困難,所幸在機器人與感測器等助力下,利用自動分選技術可大大提升回收效率。焚燒佔市場11.1%,可減少體積約9成,在焚化設備精進的狀況下,可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對日本等進步又缺乏土地資源的國家而言,不啻為解決之道,瑞典、丹麥等國數十年來更同時透過地熱系統來充分利用焚燒產生的熱能。堆肥與厭氧分解佔市場7.7%,經由生物反應器的厭氧分解產生沼氣,或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為堆肥,可減少垃圾場中甲烷排放、降低環境衝擊,因而需求逐漸增溫。

報告另提供依不同使用者、國家別區分的市場分析以及全球市場競爭分析,可供讀者自行參考。



殷正華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