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研究開發俯瞰報告書:2022年日本科技創新政策
研究開發俯瞰報告書:2022年日本科技創新政策 研究開発の俯瞰報告書 日本の科学技術・イノベーション政策(2022年)
2022/04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https://www.jst.go.jp/crds/pdf/2022/FR/CRDS-FY2022-FR-01.pdf
該報告書從宏觀到微觀,務求以全面的視野與平易的方式描繪出日本科學技術與創新(STI)政策的全貌。為了確切掌握STI政策的階層架構,該報告書將其區分為四個階層:全面與跨領域的法律及政策層面、應對法律與政策採取的具體措施層面、個別事業及法制層面(包括研發相關事業或專案等),以及在具體決定研發主題之後的執行層。該報告書主要由兩個方向進行整體政策俯瞰:各個領域別的STI政策,以及科技創新促進基礎建設。其中,有關「科技創新促進基礎建設」係指:在執行研發過程中所需的種種資源及技術面的支援,包括:基本政策與推進體制、人才養成、產官學合作、區域發展、智慧財產權與標準化、研究基礎建設整備、研發基金、評估與監測、國際活動,以及科技與社會等十個類別。

現今的日本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是以「科學技術與創新基本法」以及「科學技術與創新基本計畫」兩者為核心展開。科學技術與創新基本計畫以五年為一期,歷經時代的演變不斷推陳出新。日本在2021年迎來第六期科學技術與創新基本計畫,以建構「Society 5.0」作為主軸。除了建構可恆常確保國民安全與安心的社會之外,該計畫也提出了未來社會「具備實現多元幸福能力」之展望。因此,除實現社會轉型之外,亦須強化研究能力,拓展人類的知識領域。該報告認為:為解決人類社會的難題,實現多元幸福,亦須在教育與人才培訓上多所著墨。

在人才養成方面,近年日本的研究論文無論在品質或數量上皆有衰退趨勢,且國際共著論文數量也減少。因此,文部科學省(為日本主掌科學與技術研究和教育之中央專責機關,相當於教育部)於2019年發表「提高研究能力改革」報告,由改革大學機關著手,結合研究人才、資金及環境的改善。在第六期基本計畫中,除如同以往強調對年輕族群的栽培之外,更明確指出將著手支援各個年齡層的STEAM教育。此一轉變亦代表日本的科學教育將由培育次世代人才,轉向促進「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的發展,促進社會全體科技人才的流動。

日本的產官學關係發展濫觴為1990年代的景氣低迷期,因當時急需將研究成果投入產業應用,以提升經濟成長。如今因應時代變遷,也產生了新的產官學關係:文部科學省於2019年展開了「研究支援服務合作夥伴認證制度(A-PRAS)」,對有益於創新科技發展之民間企業予以認定及優待。近年來,也可看到一些合作專案脫離了政府主導與支援,由組織間產生了自發性合作。此外,也有更多企業主動向研究機構提供研究資金,作為企業戰略的一環。在全球化發展下,研究機構接受境外資金的機會也大幅增加。然而,如此一來,防止技術外流亦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2016年時,在地方政府、NGO、NPO等機構之間,興起了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日本的社區再造與復興結合發展的論調。因此,於2018年度,政府首次招募「SDGs未來都市」。截至2021年度為止,全國共有124個行政區被指定為SDGs未來都市,其中有40個SDGs模範事業行政區。此外,「SDGs行動計畫2022」中,提到了「數位田園城市國家」的構想,旨在由地方鄉鎮率先著手數位建設的整備,縮小地方鄉鎮與大都市的城鄉差距。此外,地方大學的整合與合作等相關計畫亦方興未艾。

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方面,由於企業的全球化及開放式創新的進展,研發成果的智財權申請及佈局策略等專業知識也益發重要。加上近十年來由於大數據、人工智慧及物聯網(IoT)各種數位技術的大幅進展,在檔案與個資的處置方面,衍生了許多舊有的智慧財產權概念無法處理的問題。除了各種現行法律的增修外,日本政府在2020年5月也頒布了「特定數位平台之透明性暨公正性向上法案」,針對數位平台服務的營運資訊透明化及營運狀況的公開等方面制定了具體的規範。在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對應方面,從日本將數據攜出的手續,由於受到歐盟認定,因此較為簡便。相反地,專家學者們在將歐洲境內蒐集到的資訊帶回日本時,依然會受到較為嚴苛的審查。

在研究的基礎建設方面亦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發展。在超級電腦方面,雖然日本最初開發出的超級電腦「京」在2019年8月後不再分享給國內的研究學者使用,作為其後繼機型完成的大型超級電腦「富岳」則是提前在2020年問世試用,且在新冠肺炎的飛沫傳播途徑模型預測中表現優異。2021年,富岳正式開放給研究學者共用。開放科學( Open Science)的進展方面:自從此一概念在2014年左右的歐洲興起之後,日本也在官方的引導下積極尋求相關機會。2020年5月日本學術會議發表了「關於開放科學之發展及推進」文件,提倡建構數據平台以利開放科學發展。另一方面,電子期刊的費用高漲造成學術機構負擔激增。由於日本缺乏如歐洲的「OA2020」或「Plan S」等促進優質開源期刊發展之倡議,因而增加了開放論文品質參差不齊或失去與外部接軌的風險。除了政府已開始正視此問題,積極展開審議外,由日本東北大學為首的4所大學也向大型出版社Wiley簽訂備忘錄,達成契約轉換等協議。

在研究經費方面,除了以往由政府預算支出的交付金,以及由日本學術振興會補助的科學研究費補助金之外,尚有各式各樣的專案。此外,近年來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籌措資金的手段也趨於多元。2020年6月,政府正式放緩了「大學債」的發行門檻。第一個為了籌措尖端科技研究設施建設經費而發行大學債的是東京大學。另外,在財政吃緊的狀況下,政府依然在2021年發行了10兆日圓規模的「大學基金」,將資產運用的收益用來支援大學研究活動及對年輕學者的補助。此外,也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透過群眾募資的管道,在網路平台上介紹研究內容,吸引認同的市民進行小額投資。這樣的募資方式不僅成本低廉,亦有助研究者為民福祉、以人為本的價值展現。

在日本,關於研發結果評價的相關法規及指導分針主要有三,分別是:「國家全體共通的研發評價實施方法指針大綱」、「獨立行政法人通則法」,以及「行政機關執行政策評價之相關法律」。在前述指針大綱的規範下,分成國家級別、行政部會級別,以及各機關級別分別查核。查核與評估的架構細節可參照該報告書。

該報告書中涉及國際參與的面向主要聚焦在研究人才的國際交流,以及經濟貿易安全保障的相關議題。1970年代,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造成其國際地位上升,使政府開始著手留學生招募之相關政策。再者,在實現「Society5.0」願景時,國內技術人才的不足也須仰賴外國人才解決。在此脈絡下,日本政府展開名為「國際頭腦循環」的人才培育新政策,主要辦法有數種:首先,日本政府將在2022年試辦「移籍型渡航」(資助受講者在支薪的狀況下取得外國學位)。此外,擘畫「國際先導研究」經費,鼓勵博士後研究等高等研究人才駐外。此政策在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也重新受到關注。在國安保障方面,為因應人工智慧與量子技術等新興科技發展對經濟、技術等層面造成的衝擊,日本政府於2021年10月新設立了「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一職,強化經濟安保相關的政策性方針,並落實管理。

伴隨著科技的急速發展,科學對經濟、環境、政治及文化等層面的影響日益增大,關於科學倫理的問題亦受到重視。關於倫理問題的應對必要性的相關敘述,首見於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此後,伴隨著時代變遷,新的計畫也應運而生。2021年4月,綜合創新戰略推進會議正式通過「因應研究活動開放與國際化之風險,確保研究誠信原則之應對方針」。同年12月,日本政府配合該方針改訂了「競爭型研究費的適當開銷準則相關指引」。

在聯合國於2015年頒布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後,日本政府便積極成立推進本部,展開各項工作。除政府的「永續發展目標達成支援事業(aXis)」之外,日本民間的經濟團體聯合會也大幅增修「企業行動憲章」,將Society5.0的落實納入其中。欲達成Society5.0,第六期基本計畫提倡「總合知」(整合自然與人文科學,集結多領域的知識,提升創造新價值所必備的「知性活力」)的發展。目前此一課題的討論聚焦在:如何設定場域?如何培養人才?如何使人才發揮專長?如何設定課題?等四大主軸。官方亦期待相關政策可以與其他政策發揮相乘效果,創造價值極大化。
李哲源
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