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能源科技> 日本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綠色成長策略
日本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綠色成長策略 Green Growth Strategy Through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in 2050
2021/06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METI); Cabinet Office
https://www.meti.go.jp/english/policy/energy_environment/global_warming/pdf/ggs_full_en.pdf
日本政府在2020年10月宣布2050年碳中和目標後,2021年4月進一步表示將把2030年的減排目標 從原定的26%提高到46%,並挑戰50%,充分展現其減碳決心。而為了實現減排目標並重振遭疫情摧折的經濟,日本政府提出一套以2050年碳中和目標為核心,旨在創造「經濟與環境良性循環」的產業政策—「綠色成長戰略(Green Growth Strategy)」,用以為企業營造有利的轉型與創新環境,引導民眾改變生活習慣,將減碳挑戰轉化為驅動整體經濟轉型成長的綠色成長契機。本文主要歸納該戰略之政策重點,並點出其中值得參考借鏡之處。

一、戰略規劃構想
綠色成長戰略主要是建立在2030年削減46%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上,希望藉由營造良好產業轉型與創新環境、促進公眾理解等方式,為2050年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並在過程中依據國內外市場格局與新興技術發展態勢,持續校準政策推動重心,輔以合適的政策工具配套調整,確保國家整體發展方向不會偏離邁向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軌道。
為了推動產業與社會的必要轉型與創新發展來確保碳中和目標的達成,日本政府除針對各產業領域設定具野心的階段性發展目標,提供所有可能與必要的政策協助,如財政措施、融資協助、稅收減免、加強國際合作等,支持企業大膽投資推動創新轉型,並儘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促進公眾理解外,考量在推動轉型的過程中必定會對部分既有產業造成傷害,因此日本政府也會對就業採取相關措施,例如提供補貼以促進企業招聘人才,透過培訓、在職訓練等制度來彌合人力供需落差等,來降低相關負面衝擊。

二、主要政策工具
(一)編列2兆日圓預算創設「綠色創新基金(Green Innovation Fund)」
為推動綠色成長戰略,加速新興技術的研發,日本政府特別編列了2兆日圓預算創設「綠色創新基金」,為企業提供10年期的融資補助,支援業者進行關鍵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應用測試。經綜合考量經濟效果、研發困難度、政策支援必要性與市場成長性等因素後,此基金主要將用於補助促進綠色電力普及(包括降低離岸風電發電成本與開發次世代太陽能電池)、能源結構轉換(包括建構氫能與燃料氨供應鏈、研發綠氫生產技術、開發利用二氧化碳製造塑膠與水泥等製品之技術、及發展二氧化碳分離與回收技術等)與產業結構調整(包括開發新世代蓄電池、打造電動車供應鏈、建構新世代數位基礎建設、及開發糧食與農林水產的二氧化碳減排與吸收技術等)等三大領域的研發項目。

(二)提供投資抵減與優惠稅率等以鼓勵企業生產與研發綠色商品
為讓企業積極投入高效率低碳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投資,日本政府規劃修改稅制,針對特定產品或設備(例如引進減碳效果相當高的生產設備,或是可同時實現低碳化與提高生產製程附加價值的設備)給予最高10%租稅減免或是50%之優惠折舊提列,同時給予因疫情受創卻仍努力推動碳中和投資的企業更高的免稅扣除額等,目標吸引15兆日圓的研發創新投資。

(三)進行法規革新與標準化規範建立以降低業者進入門檻並提高出口機會
為了推動新興綠色產業的發展,並因應各項新技術未來商業化應用的需求,日本政府將廢除不合時宜的規範,依據新技術需求進行法規革新,同時透過訂定強制性的規範來創造綠色低碳產品或技術的使用需求。此外考量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各種新技術與商品的規格與品質必須和國際接軌,才能支持產業的全面性發展,因此日本政府也積極參與國際規範與標準的制定,如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案推動加氫站相關產品與技術(如大型運具的氫氣填充方式,運輸液態氫所需設備)標準化,及氫氣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測度方法的一致性,以讓國內企業所研發生產的技術與產品可行銷全球。

(四)藉由國際合作來強化競爭力並拓展外銷商機
透過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是發展新興產業的一大利器,因此日本政府除參與低碳技術和綠色商品的國際標準規範制度建立外,亦積極在區域國家推展綠色產業的雙邊與多邊合作,藉由將國內研發技術向外推廣到周邊國家的做法,在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的同時,搶佔新市場商機並強化國家產業競爭力。

三、重點發展產業
日本政府以2050年碳中和目標訂定國家綠色成長戰略藍圖,將電氣化(如家用瓦斯或熱水器全面替換為電磁爐或電熱水器,燃油車改為電動車等)與最大限度活用再生能源(如借助電網的數位化控制等技術)作為重要戰略方向,匡列了3大產業群14項優先發展戰略產業,透過現況盤點與弱點分析,分別訂定各該產業的行動方案,目標在2030年達到140兆日圓的經濟效益,2050年則達到290兆日圓,同時創造870萬與1,800萬的就業機會。

(一)能源相關產業:
1. 離岸風電、太陽光電與地熱:離岸風電具有巨大潛力但目前發展腳步明顯落後國際水準,因此日本政府希望藉由縮短技術審查期間等方式來加速其發展,目標在2030~2035年間將發電成本降至每度電8~9日圓,2040年裝置容量達30至45GW且國產自製率達60%。太陽光電部分將藉由獎勵補助與法規修正等措施,將設置量從每年1.5GW拉高至6GW。地熱則規劃透過調整溫泉法、國家公園法及森林法等法規,開發次世代超高溫發電技術,目標為讓地熱發電可作為基載電力。

2. 氫能/燃料氨:日本將氫能列為能源轉型的重點,除將建立液態氫運輸船與研發電解水產氫技術,戮力將製氫成本壓低至20日圓/立方公尺以下外,也將發展氫能發電、燃料電池貨卡車以及100%氫還原製鐵等應用技術,打造完整產業鏈。另將擴大使用並向外拓展氫或氨與天然氣、煤等進行混燒或專燒的發電系統,在既有火力發電廠研發並裝設相關設備,並進行必要法規調整,以實現2030年混燒比例達20%、2050年達50%以上之目標,同時努力推廣到東南亞國家以建立全球供應鏈。

3. 次世代熱能:供暖對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因此日本政府相當重視次世代熱能源產業的發展以實現2050碳中和目標,在推動方向上,除了在供應面朝向利用再生能源產氫結合二氧化碳,透過甲烷化(methanation)來產製合成甲烷,於2050年前取代90%之都市傳統天然氣作為供熱來源,或是直接使用氫氣等方向推進外,另積極推廣智慧能源網路,藉由分散式能源系統,結合再生能源與汽電共生,利用數位技術進行熱能與電力的整合性管理。

4. 核能:核能推動重點在於與國際合作開發安全性更高的小型核電站。

(二)運輸/製造相關產業:
1. 電動車與電池:電動車的推廣目標為在2030年代中期之前,包括輕型汽車在內的新車全部轉為純電動汽車(EV)、油電混合車(H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V)、燃料電池車(FCV)等電動車款;另將透過充電站等基礎設施的廣泛擴建,強化供應鏈的完善,以於2030年將電動車電池的價格降至每千瓦時1萬日元以下。

2. 半導體/資通訊:立法限制資料處理中心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電力,目標在2040年實現資通訊產業之零碳排。

3. 船舶:透過提升LNG燃料船之效率,結合低速航行及風力推進系統,減少86%之二氧化碳排放,並進一步借助合成甲烷的使用來實現實質零碳排。

4. 飛機:短期將擴大使用永續航空燃油以降低碳排,同時強化氫氣供應鏈及加氫設備等基礎建設,目標在2035年導入氫能飛機。

5. 物流、人流與土木基礎建設:推動重點包括整備港灣設備,以利自海外引入新世代能源資源(例如液態氫、液態氨等能源,與鎳、銅、鋰等關鍵金屬資源);推動智慧交通以提升運輸效率降低汙染排放;推廣機場與交通物流據點增加使用再生能源;強化建築用土木機械能源效率,並建立電動、氫能、生質能等土木建設機械之認證制度。

6. 糧食及農林水產:推動方向包括推廣和普及化智慧農業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提高糧食產量、研發生物碳技術(Biochar),以及進行海洋、潟湖、濕地的藻類吸收二氧化碳潛力評估等。

7. 碳回收材料:加速開發利用二氧化碳製造塑膠與水泥等製品之技術、二氧化碳分離與回收技術,以及永續航空燃油、合成燃料等低碳產品生產技術。

(三)住家/辦公相關產業:
1. 住宅/建築業與次世代電力管理:推動未來新住宅及建築可達「零耗能屋」(Net Zero Energy House, ZEH)標準,以於2030年度實現新建建築凈零排放,並搭配住宅建築相關政策,為能源管理系統、零耗能建築或高性能建材等制定規範,以提高ZEH比例。同時發展新世代智慧電網,強化輸配電系統並活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來提升電源供應、電動車、蓄電池與各式電器產品之間的電力使用效率。

2. 資源循環:建立可回收資源的資訊共享機制、加速生質能相關材料研發與應用,並發展廢棄物發電技術,提高廢棄物可回收率。

3. 生活型態:推動ZEH所需家電、器材、區域再生能源供應與電動車等之遠端操控與整合技術研發;電子化J-credit制度 (二氧化碳減排證書)申請程序,並推動觀測二氧化碳排放量資料及Credit認證手續的簡便化及自動化。

四、碳定價與交易
鑒於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快速擴張,日本政府另著手規劃碳定價(Carbon pricing)制度推動方向,短期將先強化既有J-credit制度,改善J-credit證書買賣並非透過公開市場交易,價格透明度不足等遭人詬病之處,後續則將以J-credit制度為基礎,進一步推動「Carbon Credit」自由交易市場,透過推動二氧化碳減排額度自由交易,鼓勵民間企業自主採取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倘成效不如預期,則考慮進一步導入具強制力的碳定價制度─例如碳交易制度。

五、結論
觀察日本綠色成長戰略可發現,儘管日本政府在「電氣化」與「最大限度活用再生能源」等轉型方向訂定極具野心的目標,並搭配必要政策措施,以促進產業加快投資,但也相當務實的認知到,推動轉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裡恐怕還是難以完全擺脫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因此也將如何在繼續使用化石能源的同時盡可能減少碳排列為重要政策方向,無論是積極推動燃煤電廠混燒液態氨,加速開發合成甲烷生產技術以取代傳統天然氣,或是投入合成燃料技術研發以減少汽、柴油使用需求等都是該國相當重視的發展領域,此種兼具野心與務實的政策規劃作法相當值得學習。其次,從日本政府規劃藉由國際合作來推廣東南亞國家使用煤-氨混燒技術,以及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與規範之制定等作法可知,其在政策規劃階段即已將產業未來可能的出口需求列入考量,此種政策規劃視角對於出口導向的我國而言極具參考價值。另比照借助東京奧運來展示「氫經濟」願景,日本也規劃將2025年大阪關西世界博覽定位為「未來社會的試驗場」,將透過技術展示該國「脫碳社會」的推動成果,此種借助重要國際活動來凝聚國內向心力與推動積極性的作法同樣相當值得借鏡。
鄧凱方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