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1 年印度永續農業:現況與擴展
2021 年印度永續農業:現況與擴展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India 2021:What We Know and How to Scale Up
2021/04
Food and Land Use Coalition(Food and Land Use Coalition),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actices and systems (SAPSs)
https://www.ceew.in/publications/sustainable-agriculture-india-2021
過去幾十年,印度透過提高大米和小麥產量維持糧食安全,但根據第四次全國家庭調查 (The fourth round of National Family and Health Survey, NFHS-4) 結果顯示,該國仍有22% 的成年人口營養不良,超過58%的兒童患有貧血。雖然綠色革命 (Green Revolution) 推廣高產能種子和肥料確實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但對土地、土壤和水質退化造成的不良影響也開始顯現,農民也因過度依賴外部投入而導致收入銳減,根據印度委員會 (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Transforming India, NITI Aayog) 的論文指出,2014至2015年所有農民收入年成長率從5.52%下降到1.36%,國家犯罪記錄局最新報告表明,2019年有近6千名農民自殺。印度恆河平原也因土壤侵蝕和養分枯竭造成土地嚴重退化,退化區域達9,640萬公頃,占該國總面積30%,隨著地球暖化和氣候劇烈變化,勢必將對糧食安全、生計、供水和人類福祉形成更多威脅。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投資適合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的替代永續農業方法,永續農業強調最小化投入,提高經濟利益並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同時專注改善健康和營養,並為國家氣候目標做出貢獻。印度有大量可供選擇的永續或再生農業方法,其中一些是本土或傳統方法,而另一些則是結合現代科學。該研究旨在闡述印度永續農業的現狀,回顧目前該國各區流行哪些永續農業方法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actices, SAPs),它們的影響、環境適用性以及當前的採用規模,以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訊息和見解,幫助政策制定者、政策影響者、慈善組織和捐助者做出更明智的擴大決策。

研究方法可分為下列五步驟:首先進行初步文獻回顧,以確定30種印度常見的永續農業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只關注農業單一面向,而有些則是全面性的關注農業發展 (稱之為系統),可統稱為永續農業方法和系統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actices and System, SAPSs)。第二步應用糧農組織的農業生態原則來篩選SAPSs,將生態概念和原則應用於永續農業生態系統的設計和管理,強調透過土壤生物活動、養分循環、生物相互作用來增強土壤有機物質,保持生物多樣性並杜絕合成肥料,同時重視社會和經濟包容性,鼓勵農民實現農場收入多樣化,以提高財務獨立性和適應力,最終為婦女、青年和部落創造平等機會,評估後只留下16種系統進行下一步審查。第三步對此16項SAPSs的文獻進行深入分析,以確定它們在印度的規模和影響。第四步使用線上調查來確定參與研究和實施SAPSs的關鍵參與者,為最大限度擴展範圍,在振興雨養農業網絡 (Revitalising Rainfed Agriculture Network, RRAN) 上展開這項調查,這是一個由研究人員、從業人員和推動者組成的社群,該調查共收到來自36州共180家公民社會組織和研究機構的回覆。第五步諮詢來自政府、研究和學術機構以及具有各自SAPSs或調查領域專業知識的多個利益相關者以填補研究空白,由於COVID-19大流行的限制,該步驟採線上諮詢並轉錄討論內容。

以下將針對這16項SAPSs進行簡單介紹。有機農業 (Organic farming),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如肥料和殺蟲劑等合成生產的農業投入物,它依靠如作物殘留物、動物殘留物、豆類、生物農藥等有機材料,在永續自然資源和健康環境的條件下保持土壤生產力和肥力並管理害蟲。自然農法 (Natural farming),是一種當地低投入的氣候適應性農業系統,主張完全消除合成化學農藥投入,自然農業的主要重點是透過管理有機物質和土壤生物活動來改善土壤條件、遺傳資源多樣化、 加強物質回收和生物相互作用。其他14項分別是混農林業 (Agroforestry)、水稻集約化系統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精準農業 (Precision farming)、保育型農業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輪作和間作 (Crop rotation and intercropping)、覆蓋作物 (Cover crops and mulching)、綜合害蟲管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蚯蚓堆肥 (Vermicomposting)、生物動力農業 (Biodynamic farming)、等高耕作 (Contour farming)、綜合耕作系統 (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s)、雨水集蓄-地下水人工補注 (Rainwater harvesting-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漂浮農場 (Floating farming) 和永續栽培 (Permaculture)。

根據文獻回顧和利益相關者諮詢結果,該研究綜合16項SAPSs關鍵新興見解。印度淨播種面積約為1.4億公頃,其中又以輪作、混農林業、雨水集蓄和覆蓋作物的SAPSs占一半以上。輪作是最基本也是最受歡迎的SAPSs之一,約占地3000萬公頃和1500萬農民使用。混農林業和雨水集蓄等在國家計畫中大力推廣的做法也有很高覆蓋率 (約為2000萬公頃),雖然混農林業覆蓋面積大,但主要集中在大型種植者。精準農業的面積大約900萬公頃,主要屬於微灌溉 (micro-irrigation) 區域,微灌溉系統是印度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廣,也是精準農業的重要方向之一。綜合害蟲管理雖然已推廣幾十年,但覆蓋面積仍很低,只有500萬公頃。間作主要分布在該國南部和西部地區,占地約100萬公頃。

有機農業雖然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但目前僅占該國淨播種面積的2%,印度約有 200萬經過認證的有機生產商,未經認證則沒有相關訊息。生物動力農業是有機農業的一種變化形式,估計覆蓋面積為10萬公頃。在過去的二到三年中,自然農法的採用速度加快,有近100萬農民參與,分布在安德拉邦 (Andhra Pradesh)、卡納塔卡邦 (Karnataka)、馬哈拉什特拉邦 (Maharashtra)和喜馬偕爾邦 (Himachal Pradesh),面積約70萬公頃,主要受到小農的青睞。水稻集約化系統的普及在過去五年也迅速成長,估計面積約300萬公頃。保育型農業的面積估計約為200萬公頃,主要分佈在恒河平原鄰近幾個邦。

對農民收入影響方面,從過去十年文獻回顧中可發現混農林業、保育型農業和水稻集約化系統在評估SAPSs對各種結果的影響是最受研究人員青睞,相比之下,生物動力農業和自然農業的影響證據相對有限。在審查的16種方法中,投入成本的降低、多樣化的投資組合和溢價是農民淨收入增加最主要原因。

對產量的影響,文獻表明短期二至三年內有機農業的產量將低於傳統農業,但在此期間後某些作物的產量已超越傳統農業,特別是在有機投入幾年後土壤形式和結構改變最為明顯。水稻集約化系統對產量的影響有據可查,透過更大的根系、更多的分蘗 (tillers) 和更長的圓錐花序 (panicle),各種水稻品種的產量在統計上顯著增加。 蚯蚓堆肥、混農林業和等高耕作等方法也有效改善作物產量。

在性別影響方面,女性角色在一些方法中得到明確定義,例如蚯蚓堆肥、有機農業、綜合耕作系統和雨水集蓄上。微型企業激勵社區其他女性農民參與蚯蚓堆肥的做法發揮重要作用。

文獻也提到SAPSs對健康的影響,透過飲食多樣性和減少對農藥等有害化學物質的接觸,但沒有明確證據將永續農業系統與健康結果聯繫起來。幾篇論文提到利用綜合蟲害管理和蚯蚓堆肥可減少糧食生產中化學物,這對人類健康有益,保育型農業透過減少殘留物燃燒直接有益於人類健康,並減少鄰近城市的空氣污染。

覆蓋作物、保育型農業、有機農業透過結合作物殘留物自然補充土壤有機質,而混農林業中的落葉有保護土壤的作用,研究顯示可減少10%的土壤侵蝕。關於用水效率的文獻,水稻集約化系統和保育型農業關注用水效率,雨水集蓄則有助於提高地下水位,水稻集約化系統消耗的水比傳統方法少50-60%,雨水集蓄做法和蚯蚓堆肥可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促進作物生產力並減少灌溉需求,這對乾旱地區來說非常重要。

混農林業、綜合耕作系統、永續栽培、作物多樣化戰略以及自然和有機農業都支持生物多樣性,儘管文獻提到它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但缺乏深入的調查或實驗研究。一些文章提到雨水集蓄計畫如何透過提高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長來改善生物多樣性。蚯蚓堆肥和一些保育型農業管理方法透過強化土壤微生物活動,使微生物種豐富從而影響土壤生物多樣性。

SAPSs屬於知識密集型方法,因此農民在採用這些措施,面臨最直接的挑戰便是缺乏專業知識和培訓。例如,雖然科學家已經開發多種綜合農業系統模型,但農業氣候區、可用資源、土地面積、距離和市場准入以及當地基礎設施才是決定農民採用哪種模型並成功執行的關鍵因素,農民需要建議和技術支援才能將科學模型或文獻轉化為實施方法,因此許多民間社會組織、領導者和一些推廣服務正在與農民合作以填補上述不足,但與此同時,農民的創新和試驗及其傳統的本土知識也需要得到科學家和推廣人員的認可和重視。

雖然部分區域在印度的永續農業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全國對SAPSs的採用率仍然偏低,至於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影響證據顯示也是有限。因此必須持續並產生更多長期證據,並利用現有結果擴大執行特定SAPSs,擴大規模可以從雨養地區開始,隨著成效的顯現,灌溉地區的農民也將紛紛效仿。最後,將國家政策重點從糧食安全擴大到營養安全,將提升產量擴大到農業總生產力,有助於確保永續農業在印度營養安全上發揮關鍵作用。

鄭勝元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