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1年日本綜合創新戰略
2021年日本綜合創新戰略 統合イノベーション戦略2021
2021/06
日本內閣府
https://www8.cao.go.jp/cstp/tougosenryaku/togo2021_honbun.pdf
「2021年綜合創新戰略」為2021年3月26日經內閣決議之「第6期科學技術與新創基本計畫」期間之首年執行計畫。為了使政策品質得以持續改善,該計劃採取EBPM(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方式,意即在發現更有效的政策時滾動式修正,亦可視需要制定全新的政策。
第6期計畫指陳了諸多人類社會所面臨到的課題—除了通信技術的巨變、全球規模的資源限制等既有議題外,美中對立漸趨白熱化、氣候異常與自然災害規模逐年擴大,資訊技術平台壟斷形成對自由競爭的威脅等,間接暴露了資訊社會的陰暗面。凡此種種皆造成新冠肺炎的疫情加劇。在此環境下,第6期計畫作為政府邁向2030年願景時的政策羅盤,刻畫往後直至2025年為止之中長期政策方向性。

在社會變革方面,務求打造出使日本國民安全、放心,並具永續發展性的社會。除了融合網路及物理空間創造出新的價值之外,亦得加緊腳步應付如全球暖化等全球規模的挑戰,並促成非連續性的創新、安全社會的實現須考量多個領域,如在生技方面建立起傳染病風險分析與資訊流通的體制;資安方面則根據2021年5月的資安戰略本部會議的討論,將重點擺在提升抑止網路攻擊的能力。在對應災害方面,政府正積極展開行動,務求在2023年讓全國各地方政府得以自動連接SIP4D(Shar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Disaster System)系統。在打造新創的生態圈方面,政府積極修正日本版SBIR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制度、指定新創企業據點城市及簽訂新創支援機關合作協定等。此外,研究制度的整頓及強化統籌管理機能亦為重點。以下分述本戰略的討論項目。

一、社會變革
社會變革方面的政策有數個面向。第一,藉由網路空間與物理空間的融合,來創造出新的價值。其目標為:完成數據戰略的執行,創造出一個不受時間與空間之侷限,人人皆可透過活用數據資料及人工智慧,參與社會價值的建構。達成指標有二:完成可供新創及研究學者跨領域分項數據之環境,並建設100個符合「智慧城市」定義的地方政治體。今後的主要計畫有:於2021年9月成立專責數位社會之行政機關「數位廳」;2022年檢討數據共享的系統架構;以及推動「Beyond 5G新經營戰略中心」的活動等。

第二,克服地球規模的課題與促進非連續性的創新。日本政府將零碳排放的實現日程訂在2050年,冀望在牽引世界完成碳中和之餘,達成循環經濟的轉型,克服氣候異常,確保SDGs相關諸領域的永續性。日本政府希望在2025年時,循環型社會經濟的市場規模能夠達到2000年度的兩倍。相關政策有:活用「綠能創新基金」、「智慧城市指南」、「綠能食料品系統」、「海洋塑膠垃圾對策行動計畫」;加強再生能源利用;積極展開經濟
社會的再設計(re-design),並呼籲國民配合改變行為模式等。

第三,建構具彈性且安全的社會。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增加,且其造成的損失規模亦更多,加上新的公衛威脅,種種挑戰造成經濟社會與國民在生活上的不安。因此,社會變革的目標之一,便是要確保國民的身心安全,降低甚至消除社會上的不安。除了2023年預計完全展開的SIP4D之外,AI防災對話欄、資安訊息流通平台、傳染病防治資訊流通平台,以及全新的智庫機能等,都預計在當期計畫中完成。

第四,完善新創生態圈,以作為價值共創型產業的基石。政府寄望使大學及其他研究開發法人、民間企業及地方公共團體產生更緊密的鏈結,形成有機生態圈,不斷孕育出新創公司,使這些公司得以積極解決社會問題,勇於改變社會,進而不斷創造出全新的價值。幾項2025年的目標如:SBIR制度相關的新創支援支出金額達到570億日圓、實踐型新創教育計畫的受講人數達到1,200人、創造出50家企業價值或時價總額達10億美元的上市新創或獨角獸企業等。

第五,創造次世代的城市場域,開展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城市是日本政府願景「Society 5.0」之具體實現樣貌。在一般民眾及各個利害關係人的共同參與之下,解決地區性的社會問題,提升地區的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的價值。在累積成功經驗後,日本政府亦期待能將自身的概念宣揚到國際社會上。具體而言,日本政府希望在2025年度能夠在全國所有地方行政自治體落實智慧城市的相關技術應用;支援26件以上地方政府引進海外先進技術或系統之專案;累積超過1,000團體以上的「智慧城市官民合作平台」會員等。

第六,推進跨領域整合之技術研發與社會應用。日本當前面臨少子高齡化、城鄉差距與食品安全等問題。在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技術開發的同時,亦要自詡為「解決問題的先進國」,促進人類的多元福祉,為世界做出貢獻。例如其目標之一,便是要增加被引用數前百分之一的論文的多國籍合著比例等。

二、研究能力的強化
該戰略所稱的研究能力,是指開拓新的知識領域所必備的能力,是為價值創造的源泉。首先必須先重整研究環境,務求孕育出多樣且卓越的成果。重視基礎研究、支援優秀的青年學者,並鼓勵具有深度的人文或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結合自然科學,創造出跨科整合的知識,並發揮其最大價值。為提升研究環境的多樣性,該戰略名言了具體提昇女性大學研究員的聘雇比例、40歲以下大學教員在基本計畫期間中需增加一成,以及提昇支付博士後期學生的生活費資助對象比例等。

其次,需構築新世代的研究系統,以推進開放科學及數據驅動型研究活動等。透過對研究數據的充分管理與活用,建構世界最高水準的網路及計算資源、機器設備資源等共用與智慧化等等作為,使研究人員能夠快速且有效地掌握必要的知識與資源,並加速如數據驅動型等高附加價值的研究。透過上述準備,方能讓具多樣性的行為者(如市民等)一同參與研究活動。針對設置有典藏資料庫的大學及研究開發法人,要求在2025年全數完成數據資料政策的制定。此外,到2023年時,新申請公募研究資金的專案,皆需要導入數據資料管理計畫,並完成元數據的設定。
第三,在大學改革方面,同時側重於戰略經營的功能擴張。根據本報告書刻畫的理想藍圖,具多樣性及特色的大學群,除了支持個人的自我實現,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富足之外,更應以卓越的研究能力等學術知識基石引導社會變革。具體目標為:自2021年起截至2025年度止,國立大學法人的捐款收入年增率5%;2055年的大學等公立機構的民間企業共同研究額與2018年相較提昇70%等。

三、教育與人才培育
該戰略中揭露的教育戰略,旨在實現具多元個體間的幸福,以及培養勇於挑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日趨多元的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中,促長好奇心與學習動機,增強課題探究力。另外,日本政府也希望教育能使受教育者找出自己真正想從事的事情,並且可以毫不間斷地培養能力與適性,以達成上述理想。目標為:在2022年度,參與大學及專門學校的終身教育制度的社會人士達100萬人;中小學學童中喜歡算數及理科的比例躋身國際前段班等。

四、各領域的戰略推進
日本政府迄今針對AI技術、生化技術、量子技術、材料科學等基礎技術,以及環境能源、安全保障、醫療保健、宇宙、海洋、食品與農林水產業科學等領域分別制定了發展戰略。根據其基礎戰略,在第6期計畫中強調與SIP及射月型研發制度等相關計畫及事業體合作,加強研發成效及社會應用。簡言之,官民合作為一大重點趨勢。

五、資金循環活性化
在各國為了應對後新冠病毒疫情時代,大量挹注資源於大規模研發計畫的同時,該戰略認為日本政府亦應效法諸國大膽投資,俾使其可以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至2025年止,預計使政府研發投資規模達30兆,官民合作研發投資總額達120兆日圓。

六、「綜合科技與新創會議」的統籌機能強化
在篇幅最後,該報告書提到數項強化「綜合科技與新創會議」體制與實效性之作為。強化活用跨領域知識的體制、具未來性的政策制定與宣傳,並在制定政策時善用e-CSTI(政策依據資料系統)等。為確保此會議能發揮跨部會的統籌功能,日後尚需各方關係人多加積極協調,藉此使相關政策得以順利推動。
李哲源
檢視附件內容
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