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最後一哩運送生態系的未來
最後一哩運送生態系的未來 The Future of the Last-Mile Ecosystem
2020/01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Future_of_the_last_mile_ecosystem.pdf
過去十年來由於電子商務快速崛起,自2014年至2019年的電商銷售額便翻了3倍,在快速送貨成為常態的狀況下,促成「最後一哩運送」(last-mile delivery)的需求大增。所謂最後一哩運送,是指貨物由出貨商家運送到最終零售商或消費者的手上。而驅動這股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都市化(60%人口集中在都市)、線上購物成長(21億消費者)、電子商城快速增加(每年成長10%)、每天送貨量以20%-40%成長、數位商業模式的翻新、運送技術如無人機運送等的進步等。為滿足與日俱增的線上購物,預期到2030年為止,全球前100大城市的送貨載具數目將增加36%,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隨之增加32%,塞車也將提高21%以上,這些趨勢都可能造成都市更多的停車與交通上的困擾,亟需最後一哩運送的解決方案介入。

電商的興起不但衝擊到人類的日常生活,也衝擊到貨物的運送方式,進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的翻轉,最終衝擊經濟、社會、環境成本。粗略的改變包括個人因線上購物減少實體店面購物的頻率、最後一哩運送增加的交通問題、實體店面補貨減少的狀況等。加加減減之後,推算還是可能增加69%的交通量。本文為了估算生態系面臨的機會與挑戰,進而提出介入的解決方案,必須先把一般包裹及32公斤以上的貨運分別估算。前者包括數日到貨、指定時間送達、當天送達、2小時以內的快速到貨等;後者包括B2B送貨及補貨、B2B整車運輸或零擔貨運、B2C需要2人以上搬運的傢俱或大型貨物運送。

在影響模型評估的變數則可區分為城市結構、運送方式以及採用的介入情境。都市結構將洛杉磯、深圳等都市蔓延的都會區與芝加哥、新加坡、阿姆斯特丹、巴黎與倫敦等密集內部核心的都會區加以區隔;運送方式分為包裹運送與貨運兩種;介入的情境包括以法規強制要求(如使用電動車等)的「命令型」以及基於經濟考量與使用者需求的「顧客選擇型」。分別預估到2030年對載貨工具、排放量以及交通阻塞的衝擊影響。最後整理出24種介入最後一哩運送的優先方案,並依目前可行、3年內可行以及3年以上可行的時間軸,標示出成熟程度。24種介入方案可分為以下六大類型:
一、改變載具(Vehicle change):電動車、高性能汽柴油車、氫燃料電池車、自動駕駛車、無人機。
二、安全運送(Secure delivery):包裹箱、卡車運送、保全系統運送。
三、由顧客移動取貨(Customer movement):置物櫃、辦公室運送、多品牌包裹集貨店舖。
四、整合運送(Consolidation):城市整合運送中心、集中載運。
五、改變最後一程(Last-leg change):貨物電車、微型中心、停車場改造、自動導向搬運車、道路機器人。
六、運送環境(Delivery environment):動態導航、並排停車、快速送貨專用道、紅綠燈號誌即時變換、劃分送貨停車區、夜間送貨。

在不包含城市基礎建設成本的情況下,將兩種情境分別以對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對交通阻塞的影響率進行分析,再輔以每單位成本投入的增減百分比,繪製出最後一哩運送的曲線圖,可以清楚得知每項介入方案的成本與效益分析,據此提出轉型的3種版本給生態系的參與者參考:
一、永續發展情境:由夜間配送搭配電動車及雙排停車特區的組合,對降低當地排放的貢獻最大,但是對於減少交通阻塞的效益較少,而且單位成本較高,屬於低度破壞式創新的情境。
二、經濟發展情境:由包裹箱及置物櫃搭配快速送貨專用道及動態導航與集中載運的組合,對降低當地排放的貢獻最小,對於減少交通阻塞的效益略高,但是單位成本最低,屬於中度破壞式創新的情境。
三、多元參與者情境:由電動車搭配夜間配送與數日到貨、多品牌包裹集貨與置物櫃、動態導航與集中載運的組合,對降低當地排放的貢獻頗高,對於減少交通阻塞的效益也高,而且單位成本也低,屬於中度破壞式創新的情境。

各地區可以根據自我的條件來選擇適合的方案組合,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推動的時機。如果依大眾市場的準備度而言,現今以無須改變基礎建設及嚴重的法規變革較為妥當。在未來1到3年才能成熟的方案,則適合以利用實驗性質進行試辦測試,同時可以考慮逐步打造基礎建設並調整法規。至於4-5年以後才會成熟、需要基礎建設及法規改革的方案,則以概念性質介入較為妥當。最重要的是公部門必須與私部門通力合作,交換有效的方法、借境成功的案例並反覆討論,來建構出城市平台,同時必須建立穩健且和諧的法規環境,才能有效達成完美的最後一哩運送。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