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9年IMD世界數位競爭力排名報告
2019年IMD世界數位競爭力排名報告 IMD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19
2019/09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er
https://www.imd.org/wcc/world-competitiveness-center-rankings/world-digital-competitiveness-rankings-2019/
為比較各國利用數位技術作為驅動政府、企業與社會達成經濟轉型的進展與成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在 2019年發表的世界數位競爭力排名報告(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WDCR)中,針對63個經濟體在投入與效益各面向進行國際評比。評比的指標架構設計包括3大要素、9大次級要素及51項細部指標:
一、「知識」要素,代表發現、理解及建立新技術的專門秘訣(knowhow),項下的次級要素包括:
(一)人才:包括PISA教育評估、國際經驗、海外高技能人才、城市管理、數位或技術技能、國際學生淨流動等指標。
(二)培訓與教育:包括員工訓練、教育的總公共支出、高等教育達成率、高等教育生師比、科學相關科系畢業生、學士以上的女性等指標。
(三)科學強度(scientific concentration):包括研發總支出、人均研發人員數、女性研究人員、論文發表生產力、科技員工占比、高科技專利獲證數、教育與研發機器人的數量等指標。

二、「技術」要素,代表數位技術發展致能的整體脈絡,項下的次級要素包括:
(一)法規架構:包括開始經商、契約執行、移民法規、技術研究與發展、科學研究法規、智慧財產權等指標。
(二)資本:包括IT及媒體股票市值、技術發展補助、銀行與金融服務、國家信債評比、風險資金、資通訊的投資等指標。
(三)技術架構:包括通訊技術、行動寬頻訂戶、無線寬頻、網路用戶、網路寬頻速度、高科技出口等指標。

三、「未來整備度」要素,代表國家數位轉型的準備程度,項下的次級要素包括:
(一)適應態度(adaptive attitude):包括電子化參與度、線上零售業、平板擁有數、智慧手機擁有數、全球化態度等指標。
(二)企業敏捷度(Business Agility):包括機會與威脅、機器人擁有率的全球占比、企業敏捷度、大數據分析與使用、知識移轉等指標。
(三)IT整合:包括電子化政府、公私合營、網路安全、軟體盜版等指標。

上述51項評比指標中,有31項來自統計數據,其餘20項來自國際專家意見;51項指標中有19項是該報告新設計的指標。

2019年的總體排名前10名,依序為美國、新加坡、瑞典、丹麥、瑞士、荷蘭、芬蘭、香港、挪威、韓國。其中,前5名的排名與2018年相同;荷蘭前進3名,香港、韓國分別前進3、4名,擠進前10名;加拿大則是退步3名掉出前10名。臺灣相較於過去4年的排名(分別是第15名、第16名、第12名、第16名), 2019年排名為第13名,較2018前進3名,在亞太地區的14個經濟體中排名第4名,其中有7項細部指標(企業敏捷度、科學畢業生、行動寬頻用戶、IT及媒體股票市值、人均研發人員數、PISA教育評估、高科技出口)排名全球前3名。在分項排名方面,我國在「知識」要素的排名第17名,較去年進步2名,主要歸功於人才、培訓與教育指標的進步;在「科技」要素方面,2019年排名第9名,主要是因為在科技架構全球第4名以及行動寬頻用戶全球第1名的表現優異;在「未來整備度」要素方面,2019年排名第12名,較去年大幅上升10名,主要是企業敏捷度晉升至全球第3以及適應態度大幅成長所致。

在區域的整體表現方面,自2015年至2019年為止,北美及東歐表現持平,南美略微下跌,南亞及太平洋地區、西亞及非洲、西歐、中亞地區起起伏伏,只有東亞呈現上揚趨勢。在各區域內的經濟體表現方面,東亞地區的香港、韓國、臺灣、中國在2019年的表現都有些微成長,其中以中國從2018年排名第30前進到2019年第22名,進步最為顯著,主要是來自於知識要素(全球第18名)的貢獻。香港的進步則歸功於技術(全球第4名) 、知識(全球第7名)的進步,韓國、臺灣則以未來整備度(分別排名第4名、第12名)見長。西亞地區的以色列在2019的排名居世界第16名,主要是企業敏捷度與電子化政府方面略顯劣勢,但是在人才面的培訓與教育排名全球第3名、研發面的科學強度排名第5名皆屬該國的優勢。南亞與太平洋區域,以新加坡為首,整體排名為世界第2名,其中技術要素排名第1名、知識要素排名第3名、未來整備度排名第11名,在人才與技術架構都排名世界第1名,資訊科技整合、培訓與教育則排名世界第4名。北美地區仍以美國一路領先,雖然在知識與未來整備度領先各國,但在技術要素則屈居第5;而加拿大2019年則跌出10名之外,主要歸咎於人才的可用率與法規架構的缺乏效率;反觀墨西哥卻以工業用與研究用機器人而使得排名略有上升。

在西歐方面,瑞典以培訓與教育見長,科學強度、資金、法規架構皆表現不俗。丹麥在未來整備度有傑出表現,適應態度與資訊科技整合都位居全球第1名,人才、培訓與教育皆排名第6。瑞士在知識要素排名第2名,主要歸功於人才世界排名第2名,科學強度與資訊科技整合也都排名第7,但在資金、培訓與教育方面的表現較弱。荷蘭的強項在於未來整備度,排名世界第3名,項下資訊科技整合(第3名)、企業敏捷度(第7名)、適應態度(第9名)都有不錯的表現。芬蘭在各項表現雖然不如前述國家名列前茅,但是在資訊科技整合排名世界第2名,惟企業敏捷度排名第27名是其弱項。挪威的強項在技術要素,排名世界第3名,特別是法規架構,也是世界第3名,技術架構則是世界第6名,企業敏捷度排名第23成為其弱項。其餘法國以法規環境(第8名)與工業機器人(第8名)見長,德國在科學強度(第4名)有優異表現,愛爾蘭的電子化政府是其特色,奧地利的高科技出口衰退,英國也因為高科技人才吸引力下跌,使得從去年排名第10掉到2019年的第15名。

探究世界數位競爭力的排名,與政治穩定度、國家信用評等、技術發展的補助都息息相關。從2019年世界數位競爭力排名的數據證實,強而有力、高品質的體制是驅動競爭效能的主要動力。以整體排名與政治不穩定性風險進行關聯性分析可以發現,排名前10名的國家,其政治穩定性都很高,僅韓國略為低一些。主要原因在於政治穩定能夠帶動投資,進而促進經濟成長之故。同時,國家信用評等高與政治穩定度也呈現正相關,金融信賴度較高,則對於技術發展的補助、風險資金的挹注都較為穩定,故而技術成長較為迅速、國家競爭力便得以提升,從質性調查亦得以印證此說法。報告除了整體排名與區域分析以外,另有針對63個經濟體5年來的要素排名變化,以及2019年的整體排名以及要素、次級要素、細項指標排名可供參考。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