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9年農業生物多樣性報告:風險與復原彈性
2019年農業生物多樣性報告:風險與復原彈性 Agrobiodiversity Index Report 2019: Risk and Resilience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
2019/06/14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
https://www.bioversityinternational.org/index-report/
受到極端氣候、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失敗、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態系瀕臨瓦解的影響,全球風險大增,糧食危機亦在不遠,而利用生產系統中的農業多樣性有助於降低上述的風險。對農民而言,掌握多樣不同植物品種可以供其選擇,能夠克服極端氣候。作物多樣化亦可以因捕捉樹木以及土壤中的碳,而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從生態系統的觀點來看,維持多樣化的互動也有助於生態系恢復彈性,進而降低風險。因此本報告從財務、政策、育種、種子系統、生態、性別的角度,利用農業生物多樣性指數來衡量風險,並指出政策該介入的時機。

農業多樣性指數(Agrobiodiversity Index)是一套新興的工具,冀望能對於未來健康飲食、永續農業以及遺傳資源管理有所助益。因此指標系統分成3大支柱:從市場與健康飲食消費的觀點的農業多樣性、從永續農業生產觀點的農業多樣性、從遺傳資源管理觀點的農業多樣性未來選項。主要衡量市場端與消費端的農業多樣性現況(包括品種、功能性、土壤多樣性及景觀的複雜程度),以及邁向永續利用與農業多樣性保存的進展,進而促成國際的承諾而採取實際行動。

該報告以美國、中國、澳洲、義大利、印度、肯亞、南非、衣索匹亞、奈及利亞與祕魯等10個國家作為分析對象,提供現況指數及進展指數,再以這2種指數繪製座標圖,以清晰呈現10國的農業多樣性比較。在現況指數排名中,高於平均水準的是義大利、祕魯及澳洲;在進展指數高於平均水準的則有印度、肯亞、南非、衣索匹亞及奈及利亞。整體而言,現況排名較前面的國家進展較慢,而在健康飲食支柱與未來選項支柱的表現優於永續農業生產支柱。從座標圖可以發現,澳洲與義大利在健康飲食支柱的表現較為良好,美國與祕魯差強人意;秘魯、中國、衣索匹亞及印度在永續農業生產支柱的表現優於其他6國,美國則是墊底;但是在生物多樣性的未來選項方面,則以義大利表現較為良好,不過印度與秘魯進展較快。報告亦針對10國提供各國的側寫報導,包括各國對3大支柱的承諾與行動、領先的作業方式、須要改善的地方、風險分析與復原彈性建立等資料。

在觀察各國的現況與進展之後,從各面向提出洞見與省思。在以政策及財務激勵私部門參與食品系統方面,最早可追溯自1926年芬蘭課徵糖稅開始,2011年聯合國也建議以財政政策工具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然而私部門須要更多的誘因及威嚇手段,以順利轉型為多樣化、永續且健康的食品系統。如何在補助與投資之間達到平衡點,須要產業全體,從小農戶到跨國企業,都要共同參與倡議,利用農業多樣性指數協助供應鏈發展改善的策略。

作物多樣化除了提高農業生產的復原彈性、對抗氣候變遷與病蟲害、促進環境健康以外,也能提供飲食多元化,對於維持人體內腸道微生物相的多樣化也有很大貢獻,可促進人體健康。而多樣化飲食須要仰賴複雜的生產體系,引發植物育種學家從均一栽培走向多元化栽培,但是目前植物品種登記的法規卻與此目標背道而馳。植物變種登記制度始於19世紀初的歐洲,為確保消費者購買種子的品種及其均一、穩定的特性而設計。因此若要快速且低成本的進行多樣化栽培,勢必要採取一種稱為「進化的植物育種(Evolutionary Plant Breeding)」手段,藉由混合栽種,讓其子代雜交並通過天然淘汰機制,產出較優勢的品種,以適應當地環境與消費者喜愛的官能品質。

飲食多樣化不但對人體健康有益,也能同時維持地球環境的健康,可謂雙贏策略。但是農家種植多樣化不代表餐桌飲食的多樣化,飲食多樣化也不代表飲食的品質高下及均衡與否,因此在衡量飲食的多樣化必須從農場到餐桌整體考量。為克服此盲點,透過飲食指南的導引,導向健康的飲食型態,加上開發跨餐桌與農場的多樣化指標,例如膳食種類豐富度(Dietary Species Richness),可以有效平衡飲食的偏廢。在農糧政策方面,必須改變過去鼓勵單一物種的方式,改以鼓勵多樣化、強調營養與永續性為主。對研究人員而言,必須對食物成份以及人類消費模式更加深入,才能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增進飲食多樣化,以確保環境與身體的健康。

健康的食品系統須要具復原彈性的種子系統支持,才能生產出高營養價值與健康的作物,讓農家獲得良好收入,並維持永續的資源基礎。在整個循環當中有許多參與者,面臨不同的挑戰,農家從不同機制獲得不同來源的種子,品質可能良莠不齊,配送系統也不夠健全。要促成復原彈性的途徑包括:廣泛蒐集氣候變遷資料並分享、找出最佳的作物組合以調適環境並滿足消費需求、有效運送物資的配送系統、將種子的商業模式與價值鏈機制予以創新、賦權讓農民與相關組織參與植物遺傳資源或種子開發等的決策流程、落實國際或國家政策在地執行。

通常農民在決定種植農作物品項前會先評估,如何能將風險降到最低、如何獲得最大利潤,未來或許可以加入如何讓農作物品項更多樣化,使得飲食更豐富而多元,同時也可以讓土壤更健康等目標。但是策略性選擇與農場規模息息相關,也與市場環境脫不了關係,例如什麼作物需求最大、最能抗病、能賣到最好的價錢。小農的選擇相對較少,因此該報告提出決策模型,協助小農建立復原彈性。概念架構包括氣候變遷與病害對作物的供需與價格的影響,導致產量與價格的波動,再經過農場的設計與管理,產生包括收入、營養、農業多樣性、土壤健康等效益的衝擊。再以3種情境:基準線、天氣惡劣及病害減少50%的產量,算出在不同情境下,不同作物的效能指數與耕作面積的關係,以協助小農在耕種時的決策取捨或協力效應,達成理想的目標。

中國是全球農作物最多樣化的中心之一,而目前也依舊維持不同物種與相同物種之間的多樣化,因此在遺傳資源的豐富度不在話下。但在逐漸升溫的人口快速增長、耕地劣化、營養不良以及貧窮的風險下,作物因為原生環境變遷導致產量或品質不再如常,現代化的農業管理也使得作物多樣化逐漸流失,在農作物育種價值無法彰顯的情況之下,農作物遺傳資源逐漸失去能夠發揮的潛力。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資料顯示,農作物遺傳種源出現安全的疑慮。因此中國採取系列措施,包括:強化在地的古老品種保存與農場管理、促進能對抗現代農業的保衛作物多樣性種源蒐集活動、強化遺傳性狀特優的精英作物鑑別與應用、彌平國家管理體系對於既有農作物種源蒐集安全上的落差。

土地生產力是評估農業系統效能的方法之一,雖然有時候衡量全要素生產,亦即評估農業系統中所有投入與產出,對於小農來說過於複雜,較簡單的方式是衡量每單位作物的產量。但是對於混合兩種或多種作物的間作法(Intercropping),該如何精確計畫每種作物的收益,報告提出4種模型計算方式可供參考,同時對於6種不同類型的小農,有更加清楚的計算方式。這樣的作業方式能夠讓資源有限的小農,在不影響家戶收入的情況下,也能符合農業多樣化、飲食營養多樣化的目標,提升其復原彈性。

在衣索匹亞的農場有70%以上的勞動力是由婦女提供的,因此,婦女是具復原彈性食品系統的關鍵,婦女在農業上的創新也是農業發展的心臟。該報告以衣索匹亞的提格雷州女性農家為例,說明鄉村婦女在種子手護、農業創新與知識傳承的角色。婦女參與大麥種子育種與創新,以專業知識讓優良的遺傳資源保存下來,大大降低耕作失敗的風險。除了選種、育種以外,也透過種源交換活動來對抗極端氣候,同時婦女更是採收後管理的靈魂,在採收後的季節裡,婦女的勞動力提高至88%,男性僅佔12%。女性在此過程的創新讓採收後的損失降到最低,方法包括:將種子與苔麩(Teff)混合防止氧化、與南瓜一起儲存以降低儲存溫度並防蟲害、用辣椒或胡椒燻蒸保存、用不同作物釀的酒清洗穀物以延長保存。婦女在食品企業的創新也讓稻米的利用更加多元化,除了增加收入以外,對農業多樣化的保存亦功不可沒。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