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高效率資源與綠色亞太地區的指標
高效率資源與綠色亞太地區的指標 Indicators for A Resource Efficient and Green Asia and the Pacific
Heinz Schandl, Jim West, Tim Baynes,
2015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http://drustage.unep.org/indicators-resource-efficient-and-green-asia-and-pacific
一、導論
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本報告呈現過去40年亞太地區(以下簡稱本區)自然資源使用型態的演變,以及其效率與永續性均屬不彰。本區將無法於未來自然資源成本下降的環境中追求經濟成長。增加中的國外資源依存度及全球資源市場波動性,將挑戰本區經濟量能。新經濟架構下,高資源效率和經濟與資源利用脫鉤將是經濟成功的基礎。本區國家有機會以投資於支持永續消費/生產的政策和基礎設施,以因應未來數十年。立即行動將降低經濟脆弱性,特別是低收入族群,並確保在未來低碳、資源高效的未來全球經濟競爭力。

二、亞太地區消耗全球一半以上的原物料,且人均用量仍持續成長
原物料包括生質、金屬、礦物及化石燃料。1970至2010年間,本區原物料年消耗量從57億噸增為370億噸(全球原物料年消耗量約700億噸)。中國原物料消耗量佔本區64%,全球33%。本區原物料年消耗量成長率為5%,其消耗量及成長率均冠於全球。從1970年起,本區人均原物料消耗量自2.3噸增為9.3噸,其中大多來自1990年後。然而本區原物料消耗樣態相當多元。1970至2010年間,菲律賓人均GDP的大幅提升但人均原物料消耗未大增。不丹和小島國家的人均原物料消耗則增加。本區內工業化國家除日本外,人均原物料消耗持續增加(平均15噸/人年),其中澳洲因該國礦業及資源密集生活型態所致,人均原物料消耗(44噸/人年)最高。

三、亞太地區原物料使用效率改善潛力巨大
本區平均以3公斤原物料產出1美元GDP,遠遠落後於全球其他地區平均值(11公斤/美元)。本區開發中國家以五倍原物料產出1美元GDP,為全球其他地區平均五倍,且為本區工業化國家(0.4公斤/美元)的十倍以上。本區平均值涵蓋蒙古的17公斤/美元、寮國的12公斤/美元以及日本的0.3公斤/美元。窮國往往依賴極低資源效率的自然資源。本區資源平均效率已以每年1.5%穩定提升,而局部地區仍然效率較低則顯示其具有提高資源效率的潛力。

四、亞太地區整體原物料消耗非供出口,而是區內使用
被稱為「世界製造業中心」的亞太地區僅在財政上為出口國;實質上是原物料淨進口國,中國、泰國、日本和新加坡皆然。而中國、柬埔寨和斐濟則在1990到2010年間國內市場成長過程中,由淨出口國轉為淨進口國。澳洲和印尼則持續為淨出口國。
原物料消耗反映貨物和服務的生產,「物質足跡」是基於消費模式。物質足跡表示某國最終需求(消費和資本投資)的資源或排放量,其為該國為滿足其最終需求,透過資源和排放供應鏈,在世界各地產生的責任。足跡方法論矯正貿易上游需求的直接指標。若移除區外消費的原物料使用,本區區內原物料使用將減少8%,這顯示本區物質足跡小於直接材料消耗,但各國家差異甚大。中國和印度物質足跡比直接材料消耗小15%,而日本和新加坡物質足跡則比直接材料消耗各多115%和95%。本區物質足跡成長率為8.7%,比直接材料使用成長率大得多, 顯示當地消費增加。即使在工業化國家,足跡預期成長率為1%,這顯示收入水準並未追上物質消費水準。
亞太地區物質足跡在1990到2010年間成長3倍,貢獻最大的是營建部門(4倍);農業部門成長最小,僅1.8倍。

五、亞太地區開發中國家能源消費已增加四倍多,主要是非再生能源
本區電力、燃氣和燃料需求成長四倍多,此為本區能源佔比52%的中國高速都市化的需求成長所致。大多數國家經歷初級能源使用成長,日本在2000年到達其能源用量高峰,近年正溫和下降。
中國和印度能源使用成長依賴煤;韓國、新加坡和印尼依賴石油;澳洲和孟加拉則依賴天然氣。本區私家車、燃氣設備和工廠導致石油和天然氣需求持續增加,以往這些能源流主要用於出口,現在多用於本地。煤和石油佔本區開發中國家能耗四分之三;佔工業化國家能耗三分之二。非水電再生能源(多為生質能)貢獻本區能源需求10%以上,但以往40年卻成長最少。

六、開發中國家碳排已增加四倍,但每美元排放量連三季下降
本區2010年共排放約200億噸溫室氣體,為1970年排放量四倍。40年來本區排放量從全球總量20%上升到40%。區內最大排碳國是中國:從1970年佔本區總排碳量32%,成長為2010年的56%。中國過去四十年間經歷經濟快速成長和城市化,然在19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經濟已與排碳脫鉤。儘管排碳大幅增加,開發中國家碳排放強度卻顯著減少,從1970年近10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美元的碳排放強度,降到2010年的低於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美元。世界平均水準為低於1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美元,可見本區碳強度仍有大幅減量潛力。

七、農業部門和灌溉帶動人均用水量減少和用水效率提高
本區人均用水量為開發中國家每年544立方米;工業化國家每年689立方米。本區人均用水量涵蓋巴基斯坦的1100立方米和馬爾地夫的18立方米。本區整體用水為:農業佔80%,工業和城市用水各佔10%。
過去四十年間,本區佔全球用水量比例僅小幅增加(自1970年的51%至2010年之55%),開發中國家佔超過51%,工業化國家佔比小於4%。世界其他地區用水量成長比本區慢,突顯各國用水與經濟成長脫鉤程度的差異。這顯示各國已較容易提高用水效率。此趨勢的重要解釋為單位農業用水的低經濟回報,而農業正是水的主要消費部門。對大部分競爭農業用水的部門而言,水佔其成本結構相對怟,故易於以比農業部門更高的價格,確保其用水需求。1970至2010年間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均用水量都下降,顯示灌溉系統改進及專供出口農產品產量下降。

八、本報告使用建議
本報告提出國家和地區層級的全面化資源利用指標,有助各國設計和實施資源效率政策。專家和決策者可在報告中發現支援決策的國家政策重點和發展目標資訊。這些重點強調對高階決策者重要的區域性重要資訊。
隨著全球資源需求成長和供給挑戰的頻繁出現,各國需要完備的資源利用指標,以針對相關政策重點制定和實施決策。本報告提供以過去40年本區26國資料所得之118項資源使用指標,有助於了解本區自然資源使用和排放影響。
許多亞洲開發中國家為永續發展制訂良好發展政策,鼓勵永續消費和生產、綠色經濟投資、資源利用效率和廢物減量、低碳發展。而同時尚需提高的政策執行機構能力,則可善用本報告資訊,監控其政策成果,重新審視政策目標,必要時並重新設計其政策工具。
陳律言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