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越南2035年:邁向繁榮、創新、公平、與民主
越南2035年:邁向繁榮、創新、公平、與民主 Vietnam 2035: Toward Prosperity, Creativity, Equity, and Democracy
2016
The World Bank and the Ministry of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of Vietnam (MPI)
10.1596/978-1-4648-0824-1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bitstream/handle/10986/23724/VN2035English.pdf?sequence=10&isAllowed=y
2015年為越南宣告獨立七十週年。自1986年推行「革新(Đổi Mới)」經濟改革政策30年來,越南已有歷史性的進步。從貧窮、經歷戰爭、中央集權且近乎與世隔絕的經濟情勢,迄今已轉變為具有與變動的國際金融市場接軌的中等所得國家。越南的經濟成長不只是快速,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包容力,並足以將之轉化為國內絕大多數人口的福利。致使越南足以有如此成功的成因是有遠見的領導人,具有共享社會目的的智識以及聚焦未來的理念。在80年代晚期,這些要素融入市場及全球經濟,使得越南得以變成今日的中等所得國家;其經濟情勢的驚人成長自那時起,已幾乎消除極端貧困,並使得數以千萬計的人擺脫了貧困。

展望代表著該國重新統一屆滿60週年的2035年,越南當前的願望是將國家領向現代化、工業化以及更高的生活品質。這些理念與相關的制度應著眼於三大主軸:一、平衡經濟繁榮與環境的永續發展,二、促進公平和社會包容,以及三、加強國家能力與責任。實現這些理念需要迅速的成長並倚賴生產力的快速提升,以及隨之而來環境惡化的代價。生產率的提升將有利於藉由各種措施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擴大城市群的利益,並培育具創造性和以創新為主導的經濟。維護公平與社會包容力,需藉由依賴提供邊緣團體、高齡人口以及城市中產階級之社會服務紀錄。同時,為了達成國家的願望,公家機關將須轉變為現代的、透明的,且完全依循法治的。

環境永續與經濟繁榮的平衡

越南2013年的憲法設置目標為「富民強國」。其黨與政府文件均顯示對於所得的相似理想,即國內生產總額人均增長7%(約等於年增長率8%),這樣的年增長率,將使得越南得以在2035年時達到接近高所得國家的狀態—約等同於2000年代中期的馬來西亞或者南韓。然而,這個目標其實是相當有雄心壯志的,尤其是該目標遠超過於越南過去的成長幅度。

為使得國家得以達成其終極理想,節約、紀律與辛勤工作等越南素質將需全力發揮。由於投資率的上升通常較為緩慢,國民儲蓄率應盡可能維持在高水平;紀律與辛勤的工作可以抵銷預計快速老化的人口,但仍顯不足。生產力與創新最終將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而這將需要配套的政策來解決生產力和長期投資的停滯,特別是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創新能力的部份。

生產力停滯的因素主要在於公共投資的效率不彰。因為國家的整體結構支離破碎,同時投資的決策又常常不連貫,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低下,也毫無疑問是一大問題;因此,在越南投資的低效率,普遍延續整個經濟生產力疲弱的趨勢。國內私人單位的生產力成長趨勢如同越南國有單位一般逐漸下滑,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先進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不夠發達,導致私人產權受到破壞,以及產品市場的競爭;其次,生產要素市場(factor market)受到不清楚的市場定位與法令所管轄與分配。

商業化的國家機構得以使該國直接透過國有企業,和間接透過既得利益的影響以參與經濟活動 ,進而確保土地和資金的分配都盡可能遵循了市場導向的有效行政決定。然而,生產力其實也受到失能的土地市場至少兩個方面的傷害。首先,土地都市化的速度快過居民都市化的程度,造成城市人口密度不足,且同時抑制來自城市的生產力;其次,整合零散農業用地的作法,壓低了土地所有人的利潤及單位生產力。

尤有甚者,越南經濟長期成長的續航力,也受到環境的壓力所威脅。過去25年來經濟的迅速成長,相對地也付出高昂的環境成本,自然資源的迅速枯竭特別值得關注。都市及工業廢水的汙染使得渠道有毒,而城市中的水及空氣汙染均已開始造成嚴重的健康危機,特別是在河內及胡志明市。越南同時也是氣候變遷影響最劇的國家之一,影響最甚的則是在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的居所,及在當地從事的相關經濟活動。近年來,越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長速度,一直是世界最快的幾個國家之一。因此,在越南經濟改革的過程中,包含四個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一、開創對國內企業有利的環境;二、刺激學習與創新;三、重塑城市政策及投資;四、維護環境。

促進公平與社會包容

越南非常重視對於促進公平與社會的包容。80年代後期的土地分配,有效提供公平的基本服務如調整財政以轉移跨省別間,不同發展水平的健康、教育與公共政策,同時奠定了越南在公平面的基礎。站在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導向的核心社會經濟理念,恰好掌握了越南對於公平性與市場導向的偏好。儘管過去的政績與社會偏好如此,面對日益強化的生產技能,越南仍無法維繫正面且公平的趨勢,以及來自都市化與全球化的力量。

關於社會包容的部份,則在於確保機會的平等性。自「革新」政策推行以來,越南雖已長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但有許多族群仍然被邊緣化;少數民族的孩子較京族(Kinh)孩子於1歲以前的死亡率高出4倍之多。同時,在富裕與貧窮家庭的孩子之間的各種生存機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此外,超過半數的重度殘疾兒童未曾就學。過去十年間,越南的百萬富翁人數增加了3倍,而少數民族兒童的營養不良率幾乎沒有變動,這樣的差異,在不同經濟階層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整頓這些不公平的情形,越南應有新的政策與努力;因此,針對2035 年關於「平等」的展望,下列四大要素至為關鍵:一、為少數民族的發展機會減少障礙;二、讓殘疾人士充分參與社會事務;三、讓戶籍制度與公共服務脫鉤;四、減少性別差異。

當前社會的兩大趨勢將塑造越南未來的社會融合方向。首先,中產階級於城市中的崛起與在公部門就業的情形會越來越多;預計在2035年,超過一半的越南人民將成為全球中產階級(現今剛超過10%)的一部分。其次,人口結構的極端變化。隨著老年人口的急遽攀升以及工作年齡人口(working-age population)的萎縮,均將使得越南成為全球老齡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預計在2035年,老年人口撫養比率(每一百位15-64歲人口需照顧65歲以上人口的比率)將會自當今的10%上升至22%。據此,中產階級與人口老齡化的關鍵重點包括:一、擴大老人年金制度涵蓋的人口;二、確保幾乎所有孩童均可完成高中課程,並習得工作相關的技能;三、透過成立獨立的工會以選出有效的勞工代表;四、藉重新整頓的醫療保健體制以達成全民均可獲得健康照護的保障。

加強國家能力與責任

政治體制的改革,須與越南的發展同步進行。從其他國家的證據顯示,政府的有效性或設定的目標及實現目標的能力,與政府體制發展的結果有顯著關係。國家的效力依賴三大支柱:一、組織良好的政府與有紀律且賢能統治的官員;二、堅持市場經濟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三、確保與平衡政府與公眾參與的機制。只改革制度結構而不考慮市場原有的規則,或者指定一個更大的市場機制卻隔絕政府針對來自社區所做出的決策,皆無法產生積極的效果。

在越南,政府的有效性與發展成果之間的關係相當顯著。越南早期許多的成就來自於該國的能力,然而,相對於其國家所得而言,並不對等。而今日,生產力停滯與疲弱的私人單位發展環境要歸因於政府效能的巨大差異。越南獨特的歷史使其國家機構形成商業化、分散化與民眾監督不足的特性。

越南政府的商業化是指其經濟活動透過國有企業持續直接大力參與的狀態,特別是透過國家大型經濟集團間接與其國內私人單位緊密接觸與合作。越南並非是唯一對既得利益者有影響力的國家,然而,影響的程度卻相對不尋常的高。分裂的政府緣起於缺乏清楚的組織架構,以及中央政府內部和中央與各省之間的職務與職責分配,這個情形也導致了制定與執行政策的惰性與低效。水平與垂直的權力分散造成規則或者決定的衝突,結果往往形成決策的僵局,或者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是未達最佳標準的結果。由於缺乏監管機構的管理,加劇了越南政府管理的商業化與碎片化。

越南的法定架構使其公民具有得以參與治理的空間。「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以及「人民有知、討論、執行與監控的權利」皆是憲法所保障的;事實上,這些宣言與實際可供民眾影響決策的空間有相當的距離。雖然非政府資助的公民參與社會組織正迅速成長,但實際參與決策的情形並未有相等程度的改變。公民組織的選舉過程和機制沒有強大到足以提供真正的市民代表和政府之間的有效制衡制度,公民發聲的關鍵資訊取得管道也仍然缺乏。結果,各機構之間的溝通太過空泛,而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公眾的監督機制與聲音也無法傳達,造成政府單位往往很難做出經協調而結果一致的經濟決策。

越南的機構現代化須經歷國家體制的整頓,以及其對市場與社會的關係。提升國家能力與責任的方針,將需要下列三點同時進行:一、發展一個更合理的政府結構,並下放權力予適當單位,以強化政策溝通與經濟改革的穩定度;二、選擇適用於市場情勢、合理的經濟決策,並開放讓私部門可以監控政府政策制定的管道;三、強化國家責任與司法單位的功能及透明度,同時提供公民參與的適切資訊與管道。
劉思宏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