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減少災害風險的進展與挑戰:為2015年後減輕災害風險框架的政策指標發展作出貢獻
減少災害風險的進展與挑戰:為2015年後減輕災害風險框架的政策指標發展作出貢獻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Indicators for the Post-2015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UNISDR)
2014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UNISDR)
http://www.unisdr.org/files/40967_40967progressandchallengesindisaste.pdf
本報告為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UNISDR) 於2014年提出之報告,就2005年「兵庫宣言行動方案的(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 HFA)」所提出之五大優先工作項內的22個核心指(core indicators),檢視了168個締約國在簽署宣言後的10年(2005-2015)間執行HFA進程,目的在於協助將於2015年3月提出的「後2015災害風險減低框架(The Post-2015 Framework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確認未來各國在災害風險減低(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RR)時,所必須面對的各種關鍵挑戰、議題與機會。

綜合來說,未來首要面對的挑戰,第一是各種減災行動無法被充分執行。例如建築法規因政府能力或民眾意識不足,沒有被強制執行;或是災害評估過程的各項資訊,因政策決策者無法有效運用,而無法被轉化為政策參考。

第二個重要挑戰是,需要強化各地方層級之執行災害風險管理(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DRM)之能力。相對的,國家DRR政策亦需納入地方特殊脈絡作為考量。

第三個重要挑戰是,氣候變遷的因素如何被納入災害風險管理(DRM)的各項規劃中,例如風險評估、研究活動、建築法規,以及土地使用規劃等。有些國家已開始結合災害風險管理(DRM)與氣候變遷調適(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CCA)政策,創造一個共同平台,將DRM與CCA主流化到國家與地方層級的政策中。

第四個挑戰是,執行災害風險管理(DRM)政策決策者,由於其他競爭性需求與優先順序的考量,時常難以獲得政治與經濟上的承諾。例如貧窮削減、經濟成長、社會福利與教育等通常獲得更多資源投入,導致災害風險管理(DRM)在財務支援上的不足。
此外,各利害關係人因缺乏各種資訊的共享(包括風險評估、監測與評估、早期預警等),導致合作不足,亦是重要未來重要挑戰之一。

最後一項的挑戰,許多國家仍然在過去「以緊急狀況為主的應變」模式中,邁向以「災害風險減低(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RR)」為主的過程中。

一、 優先工作項1:確保災害風險減低(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RR)是國家與地方的優先項目,同時具備強而有力的執行制度基礎
(1) 核心指標1.1:災害風險減低(DRR)的國家政策與法令架構,在各行政層級中皆有分散的權責與能力。
(2) 核心指標1.2:在各行政層級中,具有專用且充足的資源來執行災害風險減低(DRR)的計畫與活動。
(3) 核心指標1.3:讓地方層級透過權力與資源的代理,得以確保社區參與地方分權。
(4) 核心指標1.4:災害風險減低(DRR)的「國家層級的多部會溝通(national multi sectoral platform)平台具有良好運作功能。

二、優先工作項2: 確認、評估與監測災害風險,強化早期預警(early warning)
(1) 核心指標2.1:可輕易取得依據災害數據與脆弱度資訊編製的「國家與地區風險評估(National and local risk assessments)」(包括關鍵部會的災害風險評估) 。
(2) 核心指標2.2:用以監測,儲存和傳播有關於「關鍵風險和脆弱度」相關數據的系統已到位。
(3) 核心指標2.3:針對所有主要災害的「早期預警系統(Early warning systems, EWS)」已完成,並推廣至各地方社區。
(4) 核心指標2.4:國家與地方風險評估納入區域/跨邊界的災害風險,並具有區域合作以降低災害風險的觀點。

三、優先工作項3:在各層級中,運用知識、創新與教育,以建立一個具有安全與回復力(resilience)的文化
(1) 核心指標3.1:各層級中,各類型的利害關係人可運用且可取得災害相關資訊(可透過網絡、發展資訊共享系統等方式)。
(2) 核心指標3.2:學校的課程,教育材料和相關教育訓練納入災害風險減低(DRR)與災後復原的觀念與實務操作。
(3) 核心指標3.3:有關於多重災害評估(multi-risk assessments)與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的研究方法與工具被充分發展與強化。
(4) 核心指標3.4:建立「全國性公眾意識策略(Countrywide public awareness strategy)」,以刺激減災回復力文化的建立,推廣至各都市與鄉村的社區。

四、優先工作項4:降低潛在的災害風險因素
(1) 核心指標4.1:災害風險減低(DRR)是環境相關政策/計畫的整體目標,這些所謂的環境相關政策/規劃包括土地使用自然資源管理,以及氣候變遷之調適。
(2) 核心指標4.2:社會發展政策/計畫已被運用來減低民眾面對最大災害風險時的脆弱度。
(3) 核心指標4.3:經濟與產業部會之政策/計畫已被運用來減低經濟活動的脆弱度。
(4) 核心指標4.4:規劃與管理人群居住區域(human settlements)時,納入了災害風險減低(DRR)的各種元素,包括建築規範的執行等。
(5) 核心指標4.5:災害風險減低(DRR) 的各種措施納入災後復原和重建的程序中。
(6) 核心指標4.:評估「主要發展計畫」所面對的災害風險衝擊(disaster risk impacts)的程序/機制已建立,尤其是與基礎建設相關的主要發展計畫。

五、優先工作項5;於各階層中強化災害整備(disaster preparedness)以達成有效應變(effective response)
(1) 核心指標5.1:強化政策、技術與組織能力/機制以進行災害風險管理(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DRM),並具有災害風險減低(DRR)的觀念。
(2) 核心指標5.2:各行政層級中,災害整備計畫與緊急應變計畫已就位;並舉行定期的教育演練和演習等測試,以發展災害變變方案。
(3) 核心指標5.3:財政儲備和應急應變機制已到位,在需要的時候能支應有效的災害應變與復原工作。
(4) 核心指標5.4:在危害事件與災害發生時,相關資訊交換機制/程序已到位,並可協助災後檢視。
黃屏綸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