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特寫

首頁> 新知特寫> 科學家成功從大麥蟲腸道培養出可分解塑膠的細菌
科學家成功從大麥蟲腸道培養出可分解塑膠的細菌 Scientists Develop Artificial 'Worm Gut' to Break Down Plastics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團隊成功從大麥蟲的腸道中培養出可分解塑膠的細菌,為解決全球塑膠污染問題帶來了希望。 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CEE)和新加坡環境生命科學工程中心(SCELSE)的研究人員通過餵食大麥蟲塑膠,並培養其腸道中的微生物,發現了一種加速塑膠生物降解的新方法。 大麥蟲(Zophobas atratus)常被作為寵物食品,幼蟲富含營養價值,因此被稱為「超級麵包蟲」。這些大麥蟲能夠靠食用塑膠生存,因為其腸道中含有能夠分解常見類型塑膠的細菌。然而,由於進食速率緩慢且飼養成本高昂,因此一直以來在塑膠處理方面並不實用。 為了開發這項方法,科學家在30天內將三組大麥蟲分別餵食不同種類的塑膠—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而對照組則餵食燕麥粥。隨後,科學家從腸道中提取微生物群,並在含有合成營養物和不同塑膠的燒瓶中培養。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從食用塑膠的大麥蟲中提取的腸道微生物群中,塑膠降解細菌明顯增加。此外,燒瓶中的微生物群組成更為簡單,且更適合特定種類的塑膠。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概念驗證為利用大麥蟲腸道微生物群處理塑料廢棄物的生物技術方法奠定了基礎。在下一步中,他們希望了解大麥蟲腸道中的細菌如何在分子層面上降解塑膠,這將有助於科學家未來設計更高效的塑膠降解細菌群。
2024/02/29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2/240208122029.htm
Science Daily
楊侑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