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不浪費、不匱乏:交易政治、研發資金與美國農場法案

不浪費、不匱乏:交易政治、研發資金與美國農場法案

/ 發布日期:2018/08/22/ 瀏覽次數:59
透過農業法案來處理納稅人的錢,在制度上是最佳形式。美國許多農業計畫來自於羅斯福前總統,在1930年代為了解決低迷的農產品價格對農業收入的影響以及乾旱問題,所作的應變措施。1933年的農業調整法為利用聯邦資源,以支持農業價格與收入的先例。1938年的農業法案則為農業補貼支付大量的聯邦資金。
  
但以研究與創新為中心的願景越來越難達成,20世紀中葉後,美國的公共農業研究支出持續下降。直到2015年,美國的總支出已跌回至1992年的通貨膨脹調整後的水準。與此相比,巴西、印度與中國對於農業的公共研發投資則是增加了一倍。若要獲得並維持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必須要靠農業生產力來提高品質與降低成本,而農業生產力主要仰賴農業的研發投資。但美國在私人的農業研發投資上嚴重的落後,投入額越來越少,1980年美國的私人農業研發占全球的33%,到了2011年下滑了近25%。目前中國不論在公共或私人農業研發領域,都超越了美國。

大部分的農業法案僅是將納稅人的錢重新分配給農民、保險業者與企業。與此不同的是,專門用於糧食與農業研發的資金能夠擴大整體農業的規模,其生產率的成長使成本與糧食價格降低,為所有消費者帶來了利益。以經濟學角度來看,投資糧食與農業研發,能夠為經濟效率與收益帶來雙贏的結果。

合理的經濟策略應為減少浪費的農業費用支出,並增加公共農業研發的投資資金。這種調整相當容易,只要將農業從「支出」與「收入轉移」的政策,轉為投資的策略即可達成。例如:作物保險補貼每年至少浪費超過20億美元的社會資源成本,且有超過80%的價格支持計畫是分配給最大企業的前20%,因此重新調整2018年農業法案的支出優先事項,變得更有急迫性,如此才能解決全球新的糧食安全議題,以及提升未來十年美國的競爭力。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