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WEF 2025年永續能源領域新興技術

WEF 2025年永續能源領域新興技術

古慧雯/ 發布日期:2025/10/23/ 瀏覽次數:209

一、前言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2025年6月發布「Top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of 2025」報告,透過人工智慧趨勢分析及專家團遴選出備具前瞻性、跨領域且可產生重大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的十大新興科技,涵蓋生物學、人工智慧(AI)、能源系統、材料科學等領域。十大新興科技分別為結構電池複合材料(Structural Battery Composites, SBCs)、鹽差能發電系統(Osmotic Power Systems, OPS)、先進核能技術(Advanced Nuclear Technologies, ANT)、綠色固氮(Green Nitrogen Fixation, GNF)、基因工程活體療法(Engineered Living Therapeutics)、GLP-1類藥物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GLP-1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自主生化感測(Autonomous Biochemical Sensing)、奈米酵素(Nanozymes)、協同感測(Collaborative Sensing)、生成式浮水印(Generative Watermarking)。

以下主要簡述能源領域的四大新興科技(如圖一):結構電池複合材料(Structural Battery Composites, SBCs)、鹽差能發電系統(Osmotic Power Systems, OPS)、先進核能技術(Advanced Nuclear Technologies, ANT)、綠色固氮(Green Nitrogen Fixation, GNF)。

二、結構電池複合材料(Structural Battery Composites, SBC)
(一)技術創新: 
相較於傳統電池僅嵌入結構內部作為單一能源儲存功能不同,結構電池(SBC)將儲能功能直接整合至結構材料中,例如車輛或飛機的本體結構,使電池同時具備承重與儲能功能,能大幅減輕交通工具重量並提升能源效率。結構電池常用碳纖維(carbon fiber)、環氧樹脂(epoxy resin)等高強度、輕量化複合材料,並透過3D列印等技術優化設計,以提升表面積和結構強度,進而提高整體效率。

(二)發展現況:
目前SBC仍處於商業化初期階段。儘管電動車輛已開始將電池整合為部分車輛結構,SBC的發展目標是使所有形狀和尺寸的車身面板兼具結構和儲能功能。此外,Airbus正嘗試將 SBC 技術應用於飛機機身,學術界也在持續開發更高效的新材料與製造方法。

(三)技術效益:
結構電池融合材料科學與能源技術,其創新潛力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重塑多個產業的基礎設施、能源儲存和產品設計。該技術產生的效益包含減少結構材料的使用量,可降低製造成本並提高燃油效率與續航力,如車輛重量減少10%可提高燃油效率6%至8%,增加70%的電動車續航力。航空領域則有望在1500公里飛行中提高15%的燃油效率。透過創新的循環設計,促進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有助於航空和運輸等產業實現永續經營。此外,SBC改變各國對能源基礎設施和技術主權的看法,除可增加關鍵能源材料供應鏈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並可藉由能源與結構的結合,創建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的基礎設施系統。

(四)未來挑戰:
儘管SBC具有發展潛力,但要實現大規模應用,仍需克服材料科學、製造、回收與法規等多重挑戰。例如,提高能量密度、確保材料長期使用下的穩定、安全與耐用、提升高性能複合材料的成本效益,以及重新建立監管機制與回收策略。

未來,可進一步與主要運輸製造商(汽車、航空、船舶)合作開發特定產業的示範平台,以量化減重、續航里程提升和結構完整性等效益。同時,建立專業製造能力,結合電池製造專業知識與先進複合材料製造技術,以應對結構電池的生產挑戰 。

三、鹽差能發電系統(Osmotic Power Systems, OPS)
(一)技術創新:
鹽差能發電系統(Osmotic Power Systems, OPS)是一種利用鹽分濃度差異來產生電力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主要技術包含壓力遲滯滲透法(PRO, Pressure Retarded Osmosis)與反向電透析法(RED, Reverse Electrodialysis),前者利用水從低鹽度環境流向高鹽度產生的壓力差,推動渦輪機產生電力;後者則利用離子交換膜,讓正負離子朝不同方向流動,直接形成電流。

(二)發展現況:
OPS的概念早在 1975 年就已提出,但囿於薄膜技術的限制,未能擴大應用。伴隨材料科學的快速發展,目前鹽差能發電系統已從實驗室試驗階段進入商業化電廠開發。例如,丹麥公司 SaltPower 自2015年起,利用地熱場所湧出的高濃度鹽水發電;法國Sweetch Energy 公司研發出高效能的奈米薄膜INOD(Ionic Nano Osmotic Diffusion),發電量約可達 20 W/m²至25 W/m²,其位於法國隆河(Rhône River)與地中海交匯處的先導電廠 OsmoRhône,已進入實際發電與技術驗證階段1。 

(三)技術效益:
OPS整合能源生產與水資源管理,不受天候影響,且發電過程碳排極低,並可促進沿海、河口等地區能源自主與韌性。其潛在年發電量達 5,177 TWh(約占全球電力需求五分之一),具備規模化潛力。除了能源生產,還可同時淨化水資源和回收的礦物質,如在海水淡化過程中回收鋰等關鍵資源,提高整體效率與經濟性。

(四)未來挑戰:
早期的OPS面臨薄膜易受生物、化學污染,和高性能膜材料與系統設計成本高昂的問題,儘管近年技術已有進展,仍需進一步技術突破與擴大規模驗證。

未來,可進一步透過公私部門合作建立示範項目,推動多元場域示範與商業模式創新。同時,簡化許可程序並進行有效的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透過教育計畫展示潔淨能源生成和水管理的雙重效益,以提升社會接受度。

四、先進核能技術(Advanced Nuclear Technologies, ANT)
(一)技術創新:
先進核能技術包含:
1.新型反應爐:如第三代改良型壓水式反應爐(Generation III+),並採用耐事故燃料(accident-tolerant fuels)和優化安全系統;第四代反應爐(如高溫氣冷爐、熔鹽爐、快中子爐等)採用替代冷卻劑(如熔鹽、液態金屬、氣體),可在更高溫度與低壓下運作,簡化反應爐設計並提升效率與安全性。
2.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 SMR):可於工廠製造、現場組裝,單一機組容量較傳統反應爐小,可避免傳統反應爐的高成本和漫長設計週期,適用於分散式發電。
3.核融合技術(Nuclear Fusion):核融合是氫原子融合形成氦原子的過程,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儘管目前尚未商業化,但其技術有機會在10年至20年內成熟。

(二)發展現況:
目前,各國正在投入大量預算,推動先進核能技術發展,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目標在 2050 年前實現一半電力來自核能和再生能源;近年來美國啟動核能建設,並簡化許可程序及強化供應鏈 2。此外,為了加速先進核能和SMR的部署,世界經濟論壇與埃森哲(Accenture)於2024年發布「加速先進核能和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部署的協作框架」(A Collaborative Framework for Accelerating Advanced Nuclear and Small Modular Reactor Deployment),透過協作來克服部署先進核能技術所面臨的挑戰,並加速其應用。

(三)技術效益:
核能被視為低碳、穩定且可持續輸出的電力來源。預計至2030年前,先進核能技術(Advanced Nuclear Technologies, ANT),特別是SMR及氣冷式反應爐,將重新定義電力傳輸方式,應用範圍擴展到傳統大型電廠無法觸及的地區,並提供高溫製程所需熱能以推動工業脫碳。

(四)未來挑戰:
儘管全球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預估至2050年前將快速倍增,但先進核能技術的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大型核電廠高昂的建置成本、第四代反應爐及核融合等仍處於研發或示範階段、供應鏈與人才缺口、核廢料處理與社會接受度,以及數位化後的資安威脅。

未來,可進一步啟動以社區為中心的安全示範,透過透明的示範和社區參與來提高公眾信任,並加速先進技術原型測試,以驗證其安全系統和操作效率。

五、綠色固氮技術(Green Nitrogen Fixation, GNF)
(一)技術創新:
綠色固氮(Green Nitrogen Fixation, GNF)是以低碳、永續方式將大氣中的氮氣轉換為氨,用於肥料和能源的創新技術。目前傳統的哈伯法(Haber-Bosch)製程需要高溫(400-500°C)、高壓(比地球大氣高130-150倍),並且主要使用天然氣作為氫氣來源,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
綠色固氮技術包括:
1.生物基方法(Bio-based approaches):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菌株和酶,模仿自然固氮機制,直接將大氣氮轉化為氨。
2.仿生催化(Bio-inspired systems):透過無機多金屬氧酸鹽或陰離子金屬氧化物簇模仿酶的功能,提升反應效率。
3.電化學技術(Electrochemical technologies):以再生能源供電,透過鋰作為媒介將氮氣轉化為氨。
4.綠氫生產:使用綠色氫氣(而非天然氣)生產氨。

(二)發展現況:
近80%的工業化生產氨用於肥料,且預計到2050年,超過30%的全球海運燃料可能來自無碳氨。此外,中國目前占全球氨產量的30%,在地緣政治風險下印度和中東國家也準備擴大產能。

綠色固氮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研發投入與運輸領域的需求增長,將進一步刺激技術創新和投資。其中綠氫產氨技術已具備商業化基礎並在擴大應用,而鋰基和生物基等新一代技術也正朝著商業化邁進。例如,澳洲新創公司Jupiter Ionics 3開發的鋰基固氮技術,結合再生能源供電生產碳中和的綠色氨,已從實驗室擴展至商用規模原型模組;而加州的 Ammobia 則專注於更高效的新型催化劑。

(三)技術效益:
傳統氮肥生產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 ,並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綠色固氮技術將全球氨生產從集中式、碳密集型轉變為分散、碳中和的方式,並重塑區域依賴關係。該技術可在地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生產,減少氨生產及其運輸過程中的碳足跡,並透過分散式、小規模的生產設施減少對集中式生產和運輸的依賴,穩定肥料價格,並增強糧食供應鏈的韌性。此外,氨亦被視為氫能儲運載體與船舶燃料,國際海運業正逐步採用綠色氨作為低碳燃料。

(四)未來挑戰:
儘管綠色固氮能顯著減少碳足跡、實現去中心化生產並提升糧食與能源安全,但進一步擴大規模應用仍面臨商業可行性驗證、關鍵資源依賴以及潛在環境和安全問題等挑戰。例如生物與電化學固氮仍處於實驗至商業化初期階段、電化學技術依賴鋰等關鍵礦物、氨的毒性,以及潛在的PM2.5排放影響等。
未來,可進一步擴大研發投入與示範規模,並建立產業與農業夥伴關係,以驗證其成本和環境效益。

 

[1] EARTH.ORG (2025.03.27). Osmotic Power: The Next Wave of Renewable Energy. https://earth.org/osmotic-power-the-next-wave-of-renewable-energy/

[2] Iknow 科技產業資訊室(2025.05.29),川普啟動美國核能復興:簡化許可、強化供應鏈,重塑美國能源與國防戰略。https://iknow.stpi.niar.org.tw/post/Read.aspx?PostID=21868

[3] Jupiter Ionics官網. https://jupiterionics.com/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