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每年公布「IMD世界競爭力排名」(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從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多元面向,追蹤全球經濟體的競爭力表現。IMD於今年6月發布2025年IMD世界競爭力評比結果,涵蓋全球69個經濟體,本年度評比未納入以色列,並新增肯亞、納米比亞與阿曼。
IMD世界競爭力的評比架構由四大主要指標構成:
(一) 經濟表現:國內經濟、就業趨勢與物價的總體經濟評估。
(二) 政府效能:政府政策有利於提升競爭力的程度。
(三) 企業效能:國內環境對企業以創新、獲利與負責任方式營運的鼓勵程度。
(四) 基礎建設:基礎建設、技術、科學與人力資源滿足企業需求的程度。
四大主要指標下設有20個中項指標及262個細項指標構成,如圖一所示。
二、主要經濟體競爭力表現
2025年世界競爭力評比排名前十名的經濟體分別為:瑞士、新加坡、香港、丹麥、阿聯、台灣、愛爾蘭、瑞典、卡達及荷蘭,如圖二所示。
瑞士為2025年競爭力表現最佳的經濟體,且其近五年的表現均為前三名。原因為主要指標「政府效能」及「基礎建設」表現優異,尤其是「基礎建設」方面,近五年皆為全球之冠。
新加坡位列第二名,且為亞洲表現最佳的經濟體。四大主要指標皆為全球前十名。主要指標「經濟表現」為其強項,位列全球第一。「企業效能」則由2024年的第二名下滑至第八名。
香港位列第三名,在亞洲經濟體中表現次佳。四大主要指標皆為全球前十名。主要指標「政府效能」及「企業效能」均表現良好,排名全球第二。另外,四大主要指標皆較2024年有所進步。
台灣排名第六名,較2024年進步兩名,歸功於主要指標「經濟表現」較2024年明顯提升(由第26名上升至第十名),以及「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及「基礎建設」持續維持穩定的表現。
前十名中半數為歐洲經濟體,三個亞洲經濟體(新加坡、香港、台灣),以及兩個中東經濟體(阿聯、卡達),阿聯及卡達分別位居全球第五名與第九名,共通點為三項主要指標「經濟效能」、「政府效能」、「企業效能」表現良好,皆為全球前十名,相較之下,「基礎建設」的表現則較為落後,分別排名第23及第30。
另外,觀察排名在十名之後的主要經濟體在2025年的世界競爭力表現:美國(第13名)、中國(第16名)、韓國(第27名)、英國(第29名)及日本(第35名),除韓國以外,其餘排名與2024年差異不大,皆在±3名之間,韓國較2024年退步七名,主要原因為主要指標「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較去年退步過多所致。「企業效能」由23名退步至44名、「基礎建設」由11名退步至21名。
三、科技相關指標表現
IMD世界競爭力評比中,與科技相關的指標為「基礎建設」下的兩個中項指標,分別為「科學建設」與「技術建設」,以下分析主要經濟體的表現:
(一)科學建設
「科學建設」評估經濟體在研發經費、研發人力、人才培育、論文與學術成就、專利成果、產業技術能量、智財與知識移轉、創新制度環境等方面的表現。
2025年「科學建設」排名前十名的經濟體依序分別為:美國、韓國、瑞士、德國、台灣、中國、瑞典、日本、丹麥及荷蘭。英國排名第11、新加坡排名第15。2025年,台灣在「科學建設」方面排名第五,較去年進步一名,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韓國,優於中國、日本、新加坡與香港。近五年來,台灣排名維持在第五至六名。
(二)技術建設
「技術建設」評估經濟體在數位基礎建設與普及率、科技與數位人才、科技發展制度環境、高科技產業出口、資通安全等方面的表現。
2025年「技術建設」排名前十名的經濟體依序分別為:新加坡、丹麥、瑞士、香港、冰島、芬蘭、荷蘭、中國、瑞典及台灣。美國排名第21、英國排名第26、日本排名第27、韓國則排名第39。2025年,台灣在「技術建設」方面排名第十,在亞洲排名第四,僅次於新加坡、香港、中國,優於日本與韓國等國。近五年來,台灣排名維持在第八至十名。
(三)主要經濟體「科學建設」與「技術建設」表現分析
進一步分析主要經濟體在科技相關指標的表現,瑞士表現尤為突出,「科學建設」與「技術建設」兩項指標皆排名第三。除瑞士以外,兩項指標中均名列前十的經濟體包括:台灣、中國、瑞典、丹麥與荷蘭,表現相對均衡。
部分經濟體在「科學建設」與「技術建設」兩項指標之間出現明顯落差,美國的「科學建設」排名第一,但在「技術建設」上排名第21;韓國、德國與日本的「科學建設」分別排名第二、第四與第八,但「技術建設」則分別為第39、第28與第27名。相反地,新加坡與香港在「技術建設」表現亮眼,分別排名第一與四,但「科學建設」則分別落在第15與2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