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儘管全球在推動性別平等上取得進展,但在健康議題方面,女性仍相對弱勢地位。這不僅關乎公平正義,更攸關社會發展與經濟成長。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和麥肯錫健康研究機構(McKinsey Health Institute, MHI)合作發布的報告《縮小婦女健康差距:改善生活與經濟的1兆美元機會》(Closing the Women’s Health Gap: A $1 Trillio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Lives and Economies)指出,儘管女性平均壽命較長,但女性一生中處於健康狀況不佳的時間比男性多出25%,相當於每位女性每年額外損失7天的健康生活,全球女性每年因此共損失約7,500萬年的健康壽命。此健康差距不僅影響女性的福祉與權益,亦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本文將探討女性在健康領域面臨的普遍挑戰,並分析縮小此差距對經濟的潛在效益。
二、科學研究中的性別偏見及其影響
長期以來,許多醫學研究設計偏重於男性,且大多數動物實驗模型亦以雄性為基礎,導致性別差異較少受到調查或記錄,進而對女性生理特徵與反應的理解不足。此性別偏見不僅可能影響女性接受治療時的療效,更可能危害其健康。報告指出,針對全球主要健康問題的醫療干預措施中,僅有50%的干預措施具備性別相關研究數據,且在這些資料中,高達 64% 的干預措施對女性療效較低,或缺乏足夠數據支持其有效性。例如,女性氣喘患者使用的吸入型藥物(如支氣管擴張劑和皮質類固醇)的療效比男性低 20%;在心血管疾病治療方面,儘管手術成功率兩性相近,但女性術後發生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比男性高出 20%;自2000年以來,美國女性患者藥物不良事件數比男性高52%,且發生嚴重或致命案件的機率亦比男性高。
三、數據缺口如何低估女性健康負擔
在健康數據收集上,同樣長期存在著性別數據的缺口,導致女性健康負擔經常被低估,並造成延遲診斷。丹麥一項為期21年的研究發現,女性在多項常見疾病中的確診時間比男性更晚,例如,癌症確診時間延遲約兩年半,而糖尿病的診斷延遲甚至達四年半。此外,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著全球10%的育齡婦女,但平均診斷延遲時間可長達10年。延遲診斷不僅阻礙女性獲得適當醫療,也會影響投資者與研究人員在資源分配與市場潛力評估上的決策,進一步限制研究投資。
更年期問題亦面臨同樣嚴峻的挑戰。儘管許多女性在更年期會經歷熱潮紅、盜汗、情緒波動、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但這些症狀很少被納入現有的健康與疾病分類中。例如,全球性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目前將更年期相關的健康負擔納入「其他婦科疾病」的籠統分類下。因此,難以明確辨識更年期的實際盛行率或症狀嚴重程度。此外,更年期期間經歷的某些症狀,如情緒波動或憂鬱,常被歸因於其他病症,從而導致誤診。
在孕產健康方面,數據匱乏使孕婦與新手母親難以獲得充分醫療服務,增加懷孕與分娩的風險。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每天約有800名女性死於可預防的孕產因素,且多數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
四、符合性別需求的醫療服務系統的重要性
由於醫學研究重點長期以男性為導向,導致女性在醫療照護的各個階段,從預防保健、即時診斷、有效治療到後續追蹤,皆面臨著系統性的不平等。例如,女性心臟病發作後誤診的風險是男性的七倍,且女性患者在治療出院後,較少被開立藥物以降低復發的風險,導致女性因嚴重心臟病發作而死亡的機率約是男性的兩倍。這些診斷和治療上的延誤,不僅大幅增加醫療成本,更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難以承受的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
為了消弭女性在健康方面所面臨的不平等,建立並實施能因應性別差異的醫療服務體系至關重要。此類體系應針對女性獨特的生理特徵與健康需求,提供個人化的醫療解決方案與照護模式,包含精準的診斷工具、有效的藥物與治療方法,並制定相應的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策略。此外,醫學教育應納入性別差異相關課程,以強化醫護人員的性別意識,並提升其對女性健康需求的理解與照護能力。同時,善用人工智慧、公正的資料庫及具互操作性的電子病歷等科技,亦有助於促進更精確的診斷、個人化治療與醫療照護效率的提升,進而為女性打造更公平、更有效率的醫療環境。
五、女性健康投資潛力與經濟效益
女性健康市場,特別是婦科疾病領域,蘊藏著龐大的商機。以常見的婦科疾病為例,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全球逾1.9億名育齡女性,市場規模預估可達1,800至2,200億美元;更年期綜合症的影響範圍更廣,約有4.5億名女性受其困擾,市場潛力更高達1,200至2,300億美元。另外,針對特定性別疾病開發創新療法,過去已有成功的先例。男性功能障礙藥物威而鋼(Viagra)自1998年上市以來,便迅速在美國創造了4億美元的營收,並於2012年達到全球21億美元的銷售額。此成功案例顯示投資女性健康之創新療法有望帶來可觀的投資回報。
投資女性健康,不僅能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更會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每位女性每年因健康不佳平均損失7天的健康壽命,全球每年因此損失總計達7,500萬年的健康壽命,對社會和經濟造成重大挑戰。日本經濟產業省2024年的數據也顯示,女性健康問題每年為日本經濟造成的損失達3.4兆日元(約221億美元)。
縮小婦女健康差距,能改善女性的生活品質,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和工作表現,進而提升生產力。以經前症候群(PMS)為例,其症狀包含疼痛、疲倦及情緒波動等,前述症狀均顯著影響工作效率。若能有效管理 PMS,預估將為全球經濟帶來高達 1,150 億美元的效益(請參閱圖一)。此外,若充分治療和管理憂鬱症或偏頭痛等常見的女性疾病,亦可顯著提升工作效率並減少缺勤,預計可為全球經濟帶來 800 至 1,000 億美元的效益。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每投資1美元於女性健康領域,預計可帶來約3美元的經濟成長。同時,英國非營利組織NHS Confederation的研究也顯示,在婦產科服務方面,每增加1英鎊的公共投資,預計可帶來高達11英鎊的回報。
前述各項數據顯示,支持職場女性的健康需求,並積極解決相關的健康問題,將能充分發揮女性勞動力的潛力,穩定勞動力供應,並且減少經濟損失,成為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六、行動呼籲
為縮小婦女健康差距,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提出以下行動建議。首先,應增加女性健康的研究投入,並且系統性地收集和分析性別與族裔等相關數據,以更準確地呈現女性健康負擔並改善醫療干預效果。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和更年期等疾病的盛行率常被低估,應利用現代技術強化數據的收集和分析。
其次,提升女性專屬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與品質。從疾病的預防、診斷到治療,應全方面考慮女性的特殊需求。醫學教育和臨床培訓應融入性別差異觀點,並制定性別相關的診療指引,以減少診療過程中的偏見,確保女性獲得高品質、個人化的醫療服務。
另外,政府應鼓勵投資者投向性別導向的醫療市場,並制定相關政策,支持女性健康領域的創新。最後,企業也應積極參與支持女性健康需求,改善員工的整體健康和生產力。